股市发展到今天,许多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相比一年前的情景,可谓面目全非。让人感触最深的就是,股价都翻着番地往上涨,以至于眼下面对高高的指数,一些投资者显得无所适从。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若股价再涨,竟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其背后的潜台词就是,股价太高或好景不长。这种感触不能说全无道理:就指数而言,毕竟大盘从1000点涨到了3000点,市盈率从13-15倍变成了30倍以上。
与此同时,就个股来看,涨幅2倍、3倍的屈指难数,有些甚至超过10倍。正因为这样,"泡沫论"就有了市场。人们从不同角度审视市场,鞭笞市场,对各种"不规范"现象评头论足。于是乎,"全民炒股"、"投机"、"泡沫"等不胫而走,成为主宰投资市场的"主题词"。一时间,投资者人人自危,落慌而逃。如果一切象"泡沫论"者所言,那么,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即这一轮牛市只能到3000点为止。显然,这种判断自是大谬不然,不仅误读了目前的市场实际,也曲解了市场规律。
从过去一年的市场表现来看,牛市初期的特征非常明显。经过长达五年漫长熊市的煎熬,人们看到了新的曙光,那种"春之将至,万物复苏"的萌动油然而生。国民经济持续增长、股权分置改革、上市公司效益增长等制度性、基础性因素的变化唤醒了人们压抑已久的投资热情。投资者入市踊跃,成交量持续放大,股价大面积上升,这些都是正常反应。即使就目前的估值而言,股价也仅仅反映了目前的基本面情况,并没有出现明显的高估现象。
也就是说,2006年之前更多由于证券市场本身原因而造成的股价低迷使股市背离了宏观经济等基本面,而始于2006年的牛市只不过填补了因股价长期低迷形成的空间。如果考虑到制度性变革、经济增长、企业盈利等长效因素,3000点是远远不够的。我以为,在目前价位大谈特谈泡沫,不仅误读了市场,更误导了投资者。由于独特的制度框架与监管模式,一直以来我们形成了"言论治市"与"人言可畏"的传统,长期以来所谓的"政策市"其实质正在于此。而少数权威人士对市场的评判究竟有多权威,市场早就多次给出了明确答案。
当然,在一个结构复杂、参与者众多、利益纷争激烈的地方,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也会出现。去年末以来,在股价大幅攀升的过程中,ST股、题材股都被炒上了天,股价一两个月就翻倍,颇有个个黄金、股股瑰宝的味道。但是,这些现象不是主流,而且也绝对成不了主流,只不过给一些人提供了评判市场的口实。因为牛市的基础是业绩,是可预测的可靠性极高的成长性,而不是昙花一现的概念,更不是子虚乌有的题材。如果有谁对此不以为然,要不了多久,他就会自食其果。也因此,3000点附近的调整,将以股价的结构性调整为主要表现形式。价格虚高的股票经不起时间的考验,会慢慢掉下来,回到适宜的位置。而业绩优良、成长性突出的股票会攀升到更高的价位。这是牛市的逻辑,也是牛市魅力之所在。这一点也因股权分置等制度性变革而显得更真切。
众所周知,由于股权分置等改革,大股东的利益与企业成长,与二级市场关系更密切,好的企业会遵循经济理性原则,抓住机会做大做强。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规模及效益会与日俱增,"高效益-高成长-高分配-高股价-高填权"将循环往复。大牛市就这样蔚为壮观,大牛股就这样层出不穷。因此,借股价调整之机,留强汰弱,坚持价值理念,坚守绩优股,是分享牛市成果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