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国外普遍不盈利的MBA商学院,到了中国就可以成为摇钱树了?其实很简单,就是在MBA教育的各个环节偷工减料,疯狂地节省教学成本,获取最大的利益。结果导致教育质量的大幅度缩水。”北大光华的一位教授表示。
MBA的教学质量,是一个难以衡量,令人诟病的话题。
从招生环节来说,目前国内绝大多数商学院采用联考的方式招生,主要以分数见高低。联考招生给应试能力强的人提供了机会。就像考托福、GRE一样,工作经验不足而又有足够时间的年轻人往往擅长“题海战术”,而有工作经验和背景的人往往工作繁忙、复习不充分,导致成绩不高,失去机会。
联考“指挥棒”的直接结果是导致学员“低龄化”,被很多人当作是“考研”的补充。工作两三年很难有企业管理经验,操作性极强的管理内容难以消化,毕业后再到企业工作难免“纸上谈兵”。“学院派”尤其不适应生存环境复杂多变的民营企业。
从教学来看,MBA教育的要素是:学生、教师、案例。而MBA教育市场的分化,使得相当一部分大学的MBA出现“产学研”脱节,在案例上,符合中国国情的“本土案例”少之又少。而没有教材的本土化,MBA教育就无法在中国市场扎根。从国外聘请来的“飞行教授”有些刚听说过海尔、联想,就在班上冲着中国学员一通神侃,“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面对新兴的MBA教育,中国缺少专业的资格审查委员会,无法判断师资、教学水平。在这样的招生体制和教学状况下,MBA的学生被一些企业认为“纸上谈兵,瞎子摸象”也就在所难免。
“中国最优秀的商学院只可能诞生于中国的大学之中,哈佛是这样,沃顿是这样,芝加哥也是这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维迎如是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