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12月22日,农历十一月廿七。今天也是特殊的日子,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也是全年最冷的一天。
冬至,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又称“冬节”、“正冬”。相传黄帝时将冬至十一月作为岁末之月,冬至日作为朔日(春节)进行年终大祭。汉代以前,皇帝作为上天的人间代表,冬至日都要举行隆重的“天神人鬼”祭祀仪式,以此作为沟通人神的特殊仪式,确定统治权力的合法性,表达对天的敬畏。至汉武帝时太初改历,实行夏历,将岁末推后至十二月,岁终祭祀才与冬至相分开。
但自汉代以后,人们将冬至作为节日来对待,其隆重程度不亚于过年,故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冬至节前后几天全国上下都放假,百官不听政,择良辰而省事,边塞闭关,商旅停业回家,百姓相互拜访贺冬。冬至节这天,皇帝要亲率文武百官至南郊行祭天仪式;次日,文武百官着新朝服,入朝庆贺,表达臣子的祝福;因冬至日处于岁末,是历法推算的重要观测点,所以皇帝向文武百官颁发或馈赠历书也多在冬至日进行,其做法类似于当今社会年终送日历习俗。
旧时民间冬至节的祭拜活动有很多,主要有祭祖、拜父母、拜师等。冬至祭祖为秦汉以前过年习俗的遗存,是人们向祖先汇报一年的丰收情况,祈求祖先保佑的行为。冬至祭祀为大祭,一般全族人都要参加,祭祀地点多选择家族祠堂或坟前。祭祀完毕,家族聚餐,若家中有人外出未归,则留出空座,摆上碗筷,象征性加些饭菜,以表示对家人的思念。读书人要祭祀先师孔子,因冬至如同过年,等同于增寿一年,所以冬至日要悬挂孔子像或设孔子牌位,行释菜先师礼,即以芹藻之类祭祀先师。是日,学生还要备礼看望老师,酬谢一年的教育之恩。
传统阴阳观念认为,冬至天阴冷到极点,阴盛而衰,阳气始生,所以冬至节晚辈要拜见长辈,并向长辈敬献袜、履之物,表达对长辈的祝福——顺阳而长,健康长寿。如今,此俗已变成姑舅向晚辈送礼物,男孩多送虎头鞋、虎头帽之类,女孩则送凤纹鞋帽衣物等,寄托长辈对晚辈的呵护。
旧时冬至节的饮食也十分讲究。因地域不同,南北方各有差异。俗话说“冬至馄饨夏至面”,北方大部分地区多食用馄饨、饺子等食品。馄饨制作讲究,如北京馄饨常以韭菜、肉末、木耳等作馅,以米粉作皮,外阴内阳,食用意味着破阴释阳,助阳气生长,阴阳调和,万物和谐相处。南方大部分地区则食用米团、汤圆等。古时有“天圆地方”之说,天代表阳,冬至食汤圆,取其圆顺达阳气之象征,庆祝阳气生长,同时也寄予一家人冬至节团团圆圆的美好祝福。此外,北方还有冬至日“蒸冬”习俗,蒸面食,如窝头、馒头、面花等,颇似古礼“冬烝”的遗存,祈祷来年有个好收成。随着时间的推移,民间这些活动的吉祥寓意更加突出。
冬至以后,人们主要在家里活动,地里的农活已很少,但田间管理不能放松。北方天冷,冬至做好压麦地管理,减轻地表裂缝灌风与小麦受冻情况至关重要,此外还要做好地窖的防寒保温事务,积极造肥为明年开春提前做准备。南方地区多在冬至日舂米、酿酒、腌菜、腌肉等,以备年节食用;田间主要加强田间越冬作物的管理,注意防寒和越冬病危害。
进入冬至,意味着酷寒时节的到来。过去房屋的保暖性弱,为战胜冬寒的恐惧,人们发明九九消寒歌谣和消寒图,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严寒。九九消寒歌谣就是以数九天内的物候农事信息编成歌谣,指导人们的日常活动,其内容因地而异。如山东九九消寒歌为“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而江苏九九消寒歌是“一九二九,背起粪篓;三九四九,拾粪老汉沿路走;五九六九,挑泥挖沟;七九六十三,家家把种捡;八九七十二,修车装板儿;九九八十一,犁耙一齐出。”各自昭示不同的地域物候与农事特色。消寒图,则是印绘的消寒年画,有素梅图、消寒句、消寒图表等形式,多与消寒歌谣配套使用。素梅图,即以虚线画梅一只,上有八十一瓣;消寒句则取笔画皆九画的字连缀在一起。使用时一般以朱砂点红,有的也用别的颜色区分天气变化,点涂时有特定的歌诀相指导,如“上阴下晴雪当中,左风右雨要分清”。自冬至日始,每过一日则填实一瓣或一笔,待到消寒图点画殆尽,春天即已来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