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大二的同学们,如果你们没能力在竞赛中获奖,不如先准备论文,论文加分很重很重,属于‘加死人不偿命级别’”。进入11月,不少高校本科生免试直推研究生的结果已经公布。随着“保研战”尘埃落定,这样的“保研”面经纷纷在校园bbs上流传。记者日前走访沪上部分高校,听到不少教授反映,本科生发表论文已现“泡沫”,高校应尽快取消在本科生直研面试中关于发文可获加分的规定。 (文汇报11月8日)
本科生免试推荐上研究生,论文占很大的权重,这本不是什么问题。在世界一流大学的研究生招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招生中,申请者在本科期间(和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将是获得更高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可为何到了我们这里,却出现“论文泡沫”,进而有教授呼吁要取消发表论文加分的规定呢?
这就要看怎么评价论文了。在国外大学中,评价一名申请者的学术能力,不是看论文发表的数量、发表期刊的“档次”,而是关注论文本身,是否有学术价值与学术贡献。评价者需认真阅读论文全文,然后再做出评价。而在我国大学的评价中,却是以论文发表的数量和发表期刊的档次(是否SCI、EI或核心期刊论文),来定“学术水平”的高下的,也就是说,如果一名学生发表论文多、发表论文的期刊档次高,其学术能力就强,至于论文本身是否有原创性贡献,甚至是不是其本人所写,没有人去关注。
在这种评价体系之下,学生们关注的必然是“发论文”,而不是“做研究”,出现大量编撰论文,然后找关系发表的“论文泡沫”,乃是必然。仅是如此,还是不错的。花钱买论文、托人写论文、出钱买期刊版面等学术腐败,也由此在本科生中滋生。“强调学术能力”得到的反而是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的败坏。而没钱买论文、发论文的贫困家庭孩子,再一次在“学术能力”的较量中败下阵来。
评价推免生学术水平的这种方式,其实就是大学普遍用来对教师进行评价的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已在大学里催生出大量论文泡沫,大学教师们为达到论文指标而拼命写论文,得到的结果是,我国科技论文数(EI论文)已经世界第一,然而,大学教育质量却严重下滑,学术工具化倾向严重,超过90%的论文被指为仅派职称评审、考核评价“用场”的垃圾论文。众多大学本科生的论文,也可归为“保研论文”,而无多少学术价值。
我并不赞成就此取消对推免学生的论文评价——如果不考察发表论文,不意味着研究生招生,不在乎学术能力,而只关心大学学科和竞赛表现吗?而应该针对论文评价的问题,改革评价方法,这就是从简单的“数量”、“档次”评价,转为由教授按学术标准进行评价。概言之,就是学术同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不但可以消除“保研论文泡沫”,也是治理当前大学学术风气的良策。
实行学术同行评价,必须面对的问题是改革当前的学术行政管理、评价为学术共同体管理和评价,这才能让学术规律重回大学。这当然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但必须得啃。事实上,我国大学推进包括研究生推免在内的自主招生,需要具备的前提之一,就是大学实行学术管理,以此避免对学生的评价受到教育与学术之外的人情、权势因素影响。但综观我国实行推免制度的大学,却没有推行学术管理,这使自主招生饱受质疑,而眼下的“保研论文泡沫”,也进一步反映学术管理缺失的贻害之深。如果不推进学术管理,只采取取消论文评价这类“治标”的方法,对于研究生招生改革,所能预期的局面是:论文评价不可信、竞赛成绩不可信、大学学科成绩不可信,最终推免也不可信,大学面试不可信,研究生招生,只有取消论文评价、取消面试、取消推免,又全部回到全国统一考试上来。这样的情景,多么熟悉,一次次改革,都进入这样的死循环,也成为我国大学教育的杯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