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凸显之初,舆论中就夹杂着“读大专不如读技(职)校”的声音。不过在高考大潮的喧嚣声中,这样的声音也就很容易被掩盖下去,上大学尤其是上名牌大学改变命运的观念,依旧在大多数人的内心根深蒂固。
不过,最近却有重庆交通大学、重庆三峡学院、四川警安职业学院、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22名大学生迈出了勇敢的一步:放弃大学生的高傲身份,选择到中职学校“回炉”,目的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成为一名产业工人,同时也是为了甩掉大学生就业难的包袱。(10月18日《中国青年报》)
对于这22名大学生的选择,笔者打心眼里表示认同和佩服。毕竟,要放弃来之不易的大学生身份和学历,本身就需要极大的勇气。并且,这不是迷茫之下自降身价的人生选择,而是对价值的重新塑造。这样的一种选择,不但是对当前教育体制和人才结构的讽刺,更是年轻一代面对逼仄前程的再一次的解脱和突破。
但必须正视的是,这些大学生们的这种另类选择,对于个人而言,是为个人价值的实现绕了一个不小的圈子。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则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盲目地大学扩招,破坏了社会人才供求机制的平衡,大学生越来越多,但是创造的社会价值却未必越来越丰富,反倒招致了就业难的社会沉疴。这,不但是教育资源的浪费,更是滋生了社会问题。
高等教育的狂飙,导致了人才结构的不合理,某种意义而言,首当归咎于人才培养机制的不合理。一个社会正常的人才配机机制,无论是技术工人还是知识型人才,都应该符合市场需求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近些年来,呼吁加强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声音不断高涨,但是中职技工学校的社会地位和办学条件,却一直远远落后于高等教育,甚至成为社会教育体系的一种附庸。在这样的情境下,人们在意识上降低了职校技校的社会功用和人才地位,职工技工等产业人才作为一条重要的社会人才供给线,处于长期被忽视的状态。
正是因为知识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的地位偏差,所以才出现了当下一方面大学生人才供大于求,而技术型人才短缺,也就是“技工荒”的矛盾现象。大学生应聘当挑粪工这样的新闻固然吸引眼球,但不知道有没有想过,花如此之多的教育资源来培养一个挑粪工,到底是否合理?教育人才兴盛的背后,有多少资源被无谓地浪费。
大学生职校回炉向产业工人转型,这固然值得肯定,可是如果人才培养机制合理的前提下,这些年轻人也许可以少走不少弯路。当年轻人实现自身价值的道路趋向于多元化,且能够被社会所认可,一来可以让社会人才供给机制更加合理,二来可以避免大学生就业难和“技工荒”矛盾的出现,三则可以为社会节约更多的资源。
鉴于此,在着力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和思量教育体制改革的同时,不妨把眼光着眼于社会人才供需机制的平衡上,给每一个劳动者以同等的尊重,使年轻人上升的渠道走向多元化。只有这样,教育资源才不会白白浪费,社会人才结构才能趋向于合理,年轻人的理想价值才能百花齐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