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全国金融中心进入决赛
来源:《经济》杂志
【本文摘要】 金融中心的争夺最终还是要看市场的选择。目前看来,真正的竞争只在北京上海之间
金融中心的争夺最终还是要看市场的选择。目前看来,真正的竞争只在北京上海之间
近日从北京金融街服务中心传出消息,包括高盛、摩根大通、加拿大皇家银行和瑞士银行等多家外资金融巨头即将入驻北京金融街。这是北京市政府《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实施细则》出台以来,首批被吸引到金融街来的国际知名金融机构。这意味着在争夺全国金融中心角逐中,北京又胜了上海一筹,打破了京沪两地原本相对稳定的金融格局。但这场争霸战才刚刚开始。
群雄逐鹿
京沪金融中心之争由来已久。2001年北京金融业实现增加值430.2亿元,在GDP中的比重达到15.3%,2002年达到485亿元,占GDP15.5%。就在同时,不少金融机构的总部开始快速迁出北京,安居上海陆家嘴。2003年5月19日,嘉实基金管理公司正式离开北京迁往上海,至此,曾经选择北京的8家基金管理公司只剩下一家在京。北京在与上海的金融中心争斗中显露败相。
2003年非典期间,有着金融从政经历的王岐山任北京市市长后,北京谋取全国金融中心的愿望重新点燃。同年8月底,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向市政府提出建议,成立北京市政府金融顾问团,一个月后即被采纳。时间之短,足见北京谋求金融中心心情之急。
此时的上海,正面临着金融业国际竞争力削弱的危机。资料显示,上海金融业在2000年至2003年连续几年出现了低速增长迹象。保险业增长贡献率从1990年的14.8%,下降到1995年的3.7%,再上升到2000年的21.5%,又回落到2002年的0.3%。这使上海金融保险业在GDP中的比重由2000年的16.7%逐步下降到2003年的10.1%,与“十五”计划中提出的18%要求相去甚远。
而北京却东山再起,金融大戏异彩纷呈。2005年,华夏证券和北京证券重组,北京银行和华夏银行都引进了外资金融巨头作为第一大股东,并组建了北京农村商业银行,华夏基金和北国投的市属国有股权也将逐步实现战略性退出。就目前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而言,北京已是全国最高,大约在16%。
除了京沪金融中心的争霸,其他城市之间的地域金融中心比拼也从没有间断过。沈阳在建设东北世贸中心,据说这个大楼将成为沈阳建设东北亚金融中心的重要棋子,在这座东北世贸中心周围,将建有60多座风格各异的高楼大厦,要用200个亿的投资,在这不足6公顷的土地上,做成所谓“东方曼哈顿”。而大连、哈尔滨、长春等也在做东北亚经济圈龙头老大的“美梦”。
广州与深圳的金融中心之争原先还是羞答答,如今已经是明火执仗的拼抢。在已经坐拥区域政治、经济、文化、物流中心的同时,广州正雄心勃勃地打造区域金融中心。但是此举遭到了同样把自己定位于区域金融中心的深圳市的质疑,深交所迁穗的提案,更被指为“地方保护主义”。
天津也“蠢蠢欲动”,一面挖北京的墙脚,一面争抢东北三省的资金流,图谋北方金融中心的地位。
利益博弈
争夺金融中心霸主地位,说白了就是背后的利益博弈。在长不过1700米的北京金融街,聚集了中国50%~60%的金融资产。北京不但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还是国内大型金融机构总部的密集地。眼下,四大国有银行的总部都设在北京,它们的业务占据了中国银行业业务总量的大半边天。此外,国家开发银行、中信集团、光大集团、民生银行、华夏银行的总部都设在北京。正在着手建立统一数据库的各家银行,一旦把整个银行的资金集中到总部统一运作,就意味着中国银行业资金总量的80%左右集中在北京。它们所掌控的庞大的资金流,足以让整个中国经济为其所左右。
倘若深交所抽身深圳而投奔广州,给深圳带来的是数亿元资金的流失。就像当年嘉实基金管理公司迁入上海,一夜之间为上海增添了几千万的资金流。
资金是经济的血脉,谁都懂这个道理。因此,各大城市竞相出台优惠政策,吸引重量级的金融机构落户本市,北京在这方面似乎更有政策魅力。北京市五个委局对外发布了《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实施细则》,意味着落户北京的金融机构及相关人员可以获得税收减免、资金补助、购租房补贴、进京户口、子女入学等多项实实在在的优惠政策。政策的效果可谓立竿见影。去年以来,一些金融机构总部“回流”北京的现象开始频繁起来。2005年有10家保险公司的总部注册在北京,注册总资本高达49亿元。
上海在政策优惠上也不甘落后。浦东新区对于金融企业也出台了很多相关优惠政策,在金融机构入驻、高层管理人员落户、子女入学等方面也频送秋波。
双雄唱戏
各大竞争城市各有各的优势,金融中心的争夺最终还是要看市场的选择。目前看来,真正的竞争只在北京上海之间。
北京尽占首都地缘之利。中国博士后特华科研工作站常务主任王力认为,只要总行在北京,所有的资金调度就将在北京完成。正在着手建立统一数据库的各家银行,一旦把整个银行的资金集中到总部统一运作,就意味着中国银行业资金总量的80%左右集中在北京,如此庞大的资金调度总量,在东亚地区也是数一数二的。此外,中国保险业三分之二以上的资金统一运作也在北京完成,北京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金融结算中心。还有,国有资产总量的一半以上,由总部在北京的国有大企业所控制,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移动、联通、网通、华能、中远等,它们所带动的庞大的资金流,是北京成为金融中心的有力支撑。
上海有深厚的历史金融积淀。近代以来,上海一直是国际化大都市,如今的陆家嘴,是上海滩上众多金融机构的集聚地。上海目前的证券交易所、货币、外汇和黄金交易市场在国内独占熬头。在加入WTO的最后协议里,首批对外资金融机构开放的城市名单中,上海也榜上有名。目前,外资银行已经有70多家进驻上海,其中30多家开展了人民币业务。为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上海市针对金融企业税收、金融人才购房等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上较高的市场自由度和宽松的环境,上海在吸引境内外金融机构进入、对外开放逐渐显露出其独特的优势。但目前直接在上海的金融机构握有的金融资源仍难和北京抗衡。
至于其他城市之间的龙虎斗,则都是一厢情愿之举。比如天津在历史上曾有过金融中心的辉煌,到20世纪40年代,离天津繁华商业区和平路几百米之遥的解放北路上曾设有49家国内外银行,其中12家国内银行的总行设在天津;有270多家国内外保险机构,还有功能完备的证券交易所。如今铅华褪去的天津要想重振历史雄风,在北京眼皮底下夺得金融中心的位置,实属难为之事,尽管天津市市长戴相龙曾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也有金融兴津的“野心”。
广州也难有作为。且不说香港近在咫尺,深圳也不会坐视广州独大,守着深交所绝不会撒手。广州虽然专门成立了由市长挂帅的市政府金融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市政府金融工作机构,并成立正局级的市金融服务工作办公室,但比起市场这只手来说,市长的手还是很软的。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指出:“金融中心的形成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靠官员表态和政府倾斜就可以长久维系的,而是金融机构、金融家和相关企业自发选择的结果。”
(责任编辑:淮槐)
作者:蔡恩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