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在中国,能搭乘飞机的,应该说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了。但您倘若去机场看看,那登机时一哄而上的,肯定多数是我们中国人。而站得远远的,等急性子的都上去了,才从容优雅地登机的却是那些杂毛老外。
外国佬恐怕真是搞不明白:机票都是对号入座的,你着急成哪个样子,干吗?
他们不明白!我们不去仔细地想,恐怕也未必就明白得了。
按说,我们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有那么多的圣人教导过那么多的训导,怎么反而显得那么不文明了呢?
去年,我的一位朋友从海外转了一圈回来。我问他有什么“深刻”的体会,他张口就说:“澳大利亚社会的文明程度特别的高,简直让我们不可理解。”
我想,澳大利亚这个国家,人少东西多,也许就少了许多“争抢”的意识。我们呢?因为弟兄们多,从小就有了争抢的意识了。有教养的家庭,孩子们会很早就听到“孔融让梨”的故事,那也是让出大个的,自己吃小的。这就是好的榜样。可是,为了孩子未来的生存,恐怕我们更多的灌输的是“竞争”意识。教导自己的孩子,如何在众多的竞争者中间脱颖而出。
竞争本没有错,对一个人,对一个民族,对一个国家,都应该有竞争的意识。但这个世上永远有一种人们不可逾越的规则,那就是矛盾的辨证关系。争和让,是相反相成的。在商业竞争中是如此,在政治策略中是如此,在社会生活中更是如此。
的确,澳大利亚人的公共道德水平普遍高。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即使在那些没人管理的自然公园里也能自觉地遵守规矩,不乱扔东西。我那个朋友亲眼看见两个少年,手中一直捏着个苹果蒂,走了很长的路,也没有随便乱扔,虽然周围并没有人监督他们。当然,任何人群都有普遍和特殊现象。澳大利亚也有人乱扔废弃物,也有人将商店里的手推车扔在空旷处甚至推入小河里,还有人把自家庭院的垃圾堆到公共绿地里。但这种人很少,甚至是个别的。
毫无疑问,人的一生中,经济环境的烙印总是特别深刻的。
澳大利亚人从小就生活在富裕的环境中,上学、就业、医疗保险这些都不用犯愁,盖房子钱不够还可以贷款,不象我们,前头总有一些让人牵肠挂肚的“大的开支”,所以,他们有了钱就敢花,旅游、爬山、冲浪……尽情地让自己的生活色彩斑斓,讲究到了“享受生活”的程度。他们那种“有耐心、彬彬有礼”的外在表现和修养,和他们这种良好的生活态度,应该有很大的关联。
人,活在这个世上,有两种世界。一种是物质世界,在这个世界,人分几等,世界也分几等,这是每个人都要走过的世界,只是色彩不一样而已。还有一种世界,是精神世界,在这里就不是人分几等的问题了,它和物质世界有联系,但不是绝对的对应关系。也许您很有钱,但您不一定能进入艺术的天堂。
就和上网一样,我经常对那些不上网的领导干部讲:上网能获得一种崭新的精神世界。您活在这个信息时代,不到这个精神世界里走一遭,您说您,怨不怨?!
物质世界是人生的根茎,精神世界是依托在这些根茎上的花朵。什么树开什么花,这是唯物论。但同样的树种,花多花少,花瓣大小,以至于后来果实大小,还取决于什么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