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焦】股价“泡沫”与资产“贱卖”
1月最后一个交易日,深沪两市现牛市行情以来单日最大跌幅,给全国正兴的“股票热”泼了盆冷水。股市大跌原因复杂,市场需要调整,一些政府官员和专家作出“中国股市已有泡沫”的判断也影响了市场。
自去年来中国股指翻倍,赚钱效应刺激“全民炒股”,投资者出现排队开户等非理性现象,甚至部分投资者利用银行抵押贷款、典当或者信用卡透支获取资金炒股。如果蔓延下去,可能导致股市的暴涨暴落,形成金融危机,管理层有必要干预这些疯狂行为。但是,这是否就表明中国股市已有很大泡沫呢?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日本1980年代地产和股市泡沫形成过程中,几乎没有人讨论是否存在泡沫,认为资产价格上涨是理所当然;中国几年以来,房价上涨和股市走牛刚起步,不断高喊“泡沫来了”。警惕的态度是好的,但不能把这些价格上涨都简单看作“泡沫”并盲目管制。
股票、土地等资产因能带来收益而具有价格,除经营收益决定价格外,还有增值因素。所谓资产“泡沫”,就是现实资产价格与实体资产价格的差,即实体经济不能说明的部分。股价包含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其所体现出来的就是泡沫,交易者预期及对市盈率的接受程度不同才会出现股票交易行为,因此,泡沫和股市是与生俱来。一般而言,人们应该警惕泡沫膨胀超出理性的收益预期而出现纯粹炒作的行为,尤其是炒作成为市场主题的时候。如果股价上涨是因为实体经济的增长而增长,说明资源配置合理,这时不应该调节资产价格,而是增加供给。
与国际水平相比,中国的土地、自然资源等长期以来价值人为低估,且利率长期维持较低水平。中国的资产价值需要向国际水平接近,实体资产价格处于上升阶段,而中国经济的增长预期与人民币升值预期都很强烈,这意味着股价不仅要体现出实体资产价格的上升,还有很强的预期。因此,优质且具有成长性的大型蓝筹公司股价过快过高的上涨,情理之中,这也是市场接受中国平均市盈率高于国际水平的原因。当然,价值回归过程不可以因过快而失控,这也就是目前股市进入调整的原因。
在中国,与“泡沫”论并存的还有资产“贱卖”论。一些人认为,过去中国大型蓝筹公司股价定价过低,尤其是向国外战略投资者出售的股份,被“贱卖”。现在大批的国外机构仍然在争抢中国资产,QFII也希望增加规模。又例如,尽管中国国航收益较差,但是美国投资大师罗杰斯仍然买入,且在目前他认为股价过高的时候并没有沽售,说明他更看好未来。中国正在纠正资产定价被国外投资者主导的问题,国内机构正在争夺A股的定价权,摆脱境外市场影响。去年年底,在国内上市的中国人寿以每股0.2元的业绩,发行定价18元多,如果按照国际标准,这个发行价本身就是大泡沫,但仍然有很多战略投资者以较高的价格争抢,说明中国过去的资产定价过低了。
政府正在用行政手段提高要素的价格与国际接轨,而资产价格的确认应该交给市场,市场是发现价格的最佳途径,“泡沫论”主要是来自市场外的担忧,而“贱卖”则是市场曾经真实的存在。管理层在价值重估过程中,应加大对上市公司以及机构投资者的监管,完善市场结构,防止金融借贷资金入市,提醒投资者市场风险,但尽量减少干预市场。在这个阶段,经济学家也应少空谈“泡沫论”,多做计量的价值分析,多讲市场理性与风险。目前股市出现调整,既是对可能而来的调控的反应,也是因为市场本身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和博弈。过快增长后,A股市场需要较长时期的调整,以换取增长空间,加之2月迎来限售股份解禁、公司年报可能的风险等压力,此时调整是正常的。股价涨跌,不应一概用“泡沫”来简单解释,在沪指1500点时就有权威人士喊有泡沫,就如“狼来了”,不切实际的以“泡沫”警告市场,反而令投资者对“泡沫”麻木,等真正的泡沫来临时,人们可能无动于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