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证投资 徐辉
上周我们在讨论股改承诺中的风险和收益时,着重将G农产品、G福耀和丝绸股份三只股票拿出来谈。原因是这三家公司在股改中均对二级市场股价做出了承诺。G农产品是大股东愿意在固定价位全面回购;G福耀是大股东愿意针对固定价位以股份进行差价补偿;丝绸股份则是大股东愿意针对固定价位,以现金进行差价补偿。
本周,这三只股票除丝绸股份停牌外,G农产品和G福耀均出现大幅上涨,其中G农产品上涨25%,G福耀上涨10%。笔者丝毫不敢将股价上涨,与上周我们的分析连在一起,但市场开始关注到价格承诺对于股价的影响,同时也开始考虑企业复合增长率与市盈率之间的匹配关系,至少表明市场在改类股票上的有效性显著加强。这就是投资的逻辑,当投资者的投资行为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时,其投资的风险系数就大幅降低。
2003投资逻辑:股价对比法
最近几年来,在A股市场运用投资逻辑进行投资,比较容易取得较好的投资收益。2003年部分投资者运用傻瓜投资法,主要投资了宝钢、中国联通、中国石化等大盘蓝筹股,取得了较高的收益。在当时的局面下,尽管有宏观面上投资驱动的因素,但就市场本身而言,当时支撑二级市场投资者敢于对这些股票下大注的,还是一个简单的投资逻辑。如果ST股票也值4、5元钱,那么,宝钢、联通2、3元钱肯定太低了。我们称这种投资法为股价对比法,这种理念在今天看来是简单得甚至有点弱智,但在当时的环境下,能够有这种思路就已经在市场上处于领先地位了。随后,ST股票出现大跌(平均年度跌幅33%),而大盘蓝筹股出现显著大涨。
2004投资逻辑:PEG法
2004年投资新核心股的投资者获取了相当高的收益。2004年我们倡导投资者长期投资振华港机、大商股份、贵州茅台、中兴通讯、上港集箱、云南白药和张裕等新核心股股票。这些投资者为何选择新核心股?事实上,他们的投资逻辑也很简单。优势企业应当有更好的估值标准——而当时的情况是,这些新核心股的市盈率与大盘蓝筹股基本一致。考虑到大盘蓝筹股的平均成长率可能与GDP增长相当,而新核心股的平均业绩增长可能会在20%甚至30%以上。显然,10%的增长和20%的增长的不同公司,其评价上不能沿用一致的市盈率。所以,这一逻辑下新核心股显然低估了一倍以上。现在来看,这些新核心股都实现了翻番的收益,其运行的逻辑事实上很简单,就是PEG法,即股票市盈率应当与公司的长期利润增长率相吻合。否则,市场就不是有效的,非有效的市场就蕴含了巨大的投资机会。
2005投资逻辑:股改送出价值
2005年股改启动后,市场一度跌到1000点。当时人们判断,股改送出多少,股价跌多少;所以,股改对价支付根本没有价值。这是股改启动,大盘反而跌到1000点的市场逻辑。这一逻辑显然是错误的逻辑:其一,单位股票的内在价值其实是恒定的,它是源于企业未来现金流贴现的累计值。所以,其根本上与二级市场无关;其二,上市公司股改绝大部分支付了30%的股份,所以,理论上流通股东持有股份的价值增长了30%。市场在省悟到自身的错误后,迅速在1000开始大幅走高,自今市场已经上涨超过30%,其中还不包括G股复牌平均约9%左右的上涨。
在股改送出价值的逻辑下,投资者很简单地可以继续持有优势企业股票,就能够获取股改送出的价值增量。我们看到,上港集箱、中兴通讯、云南白药股改后仍然维持了24倍左右的市盈率,30%左右的对价完全体现在股价的上涨上。
2006:牛市投资也要讲逻辑
进入2006年,股改、汇改导致A股市场在继2005年反转后进入牛市确认阶段。我们认为,牛市投资也要讲逻辑,否则投资就不成其为投资,而将被归入投机的行列。笔者理解的股票投机即是:在对股票价值缺乏把握的前提下,进行的买入、卖出行为。事实上,目前投资者热衷于追捧有色资源类股票,就可能陷入投机的误区。有色金属企业盈利很大程度决定于产品价格,而产品价格的把握并不容易。在目前有色金属进入强劲走高的背景下,确实有部分公司会在未来获得较好收益,但是:1、这种产品价格上涨引发的企业盈利增长,缺乏长期性;2、并非所有有色金属类公司能够从产品价格上涨中获益。如2005年部分公司由于套保措施,使得产品价格上涨的好处被大幅侵蚀。所以,当前大幅最高有色类股票可能缺乏严谨的投资逻辑。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追捧热门板块往往缺乏投资逻辑,而冷面板块、冷面公司中却往往存在较大的机会。从目前情况来看,估值水平与其盈利增长存在不协调的行业有三个,科技、传媒类股票,零售类股票和通讯类股票(包括通讯服务和通讯设备制造);相对而言,当前存在低估倾向的股票有四类,金融类股票、医药保健类股票、日用消费品和公用事业类股票。显然,低估行业中的优势企业具有较强的投资价值,也遵循了严谨的投资逻辑原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