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3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清华大学教授、博导陈丹青由于种种原因,连续4年招不到一名硕士生,进而对现行的高校研究生招生体制发出质疑,并传出向清华大学提出辞职的消息。
朋友们,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吗?
1、陈丹青首先感到荒谬和气愤的是,众多投考他的学生中,有许多艺术气质、修养和专业成绩都很不错的学生,但他们因为政治和英语成绩不及格而落选,有的因为只差一分而与心爱的专业无缘。优秀的艺术人才、专业人才并非想找就能找到的,他们被排斥于进一步深造的大门之外实在可惜。我们不禁要问:政治、英语的那几分之差真有那么要紧?考查考生的政治水平,书面考试是惟一办法吗?
2、陈丹青感到不合理和荒谬的第二点是,那些充斥了“量化”、“管理”、“科学”、“科研”等等词汇的表格和人文艺术的规律与本质有什么关系。正如他所深切感受到的,这些年我们的教学和科研中充满了虚假的“科学管理”精神和虚假的繁荣。好像什么事情一经量化就变成了科学,或者就有了科学性。
陈丹青可以“表达愤怒”,但大多数人可能做不到,除了勇气、魄力,还要有本钱。但谁能说陈丹青就一点风险不冒,他心中没有丝毫的留恋和遗憾?难道这纯属陈丹青个人的私事,我们———特别是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能够心安理得地把自己放在旁观者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