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位置————————————————————————————————
乌鲁木齐市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首府,是全疆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中心,南北疆交通的枢纽,也是第二座欧亚大陆桥中国西段的桥头堡,我国西部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它地处欧亚大陆腹地,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海拔680—920米,属中瘟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温度7.3℃,年平均降水236毫米,年平均日照2775小时,无霜期为105——168天,春秋两季较短,冬夏两季较长,是世界上离海洋最远的城市。
——行政区划————————————————————————————————
乌鲁木齐是古准噶尔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市辖7区1县,即天山区、沙依巴克区、新市区、水磨沟区、头屯河区、东山区、南山矿区和乌鲁木齐县。还有两个国家级开发区:即乌鲁木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六个国营农垦团场,即五一农场、三坪农场、头屯河农场、西山农场、104团场、养禽场。全市行政区划面积达1.14万平方公里;乌鲁木齐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城市,全市现有常住人口140万,维吾尔、回、哈萨克等少数民族占26.77。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一些少数民族人民与中亚一些国家的民族的人民有着较密切的亲缘关系,在宗教信仰与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改革开放以来,民间的跨境交流日益频繁,边贸活动也在不断向更深更广的领域发展。
——历史沿革————————————————————————————————
乌鲁木齐是祖国大西北的一颗璀璨明珠,历史上曾是“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镇,自古以来就是众多游牧民族聚居的地方,同量也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冲。早在明朝时厄鲁特蒙古族就在乌鲁木齐修筑了城堡。1758年,清政府驻乌鲁木齐的军事官员,在乌鲁木齐河以东地区修筑土城,作为驻地官兵的正式营堡。土城周围三华里,是乌鲁木齐的基础。翌年,清朝政府设置乌鲁木齐提督,掌握地方军事。1760年,清政府把乌鲁木齐同所管辖的乌鲁木齐以东地区划归甘肃安要道隶属。1765年改名为“迪化”。1773年,清政府正式设置迪化直隶州,由甘肃省巡府直接管辖。1884年,新疆建省,新疆军政管理中心由伊犁转到迪化,迪化直隶州改为迪化府,为新疆省会。1913年撤迪化府,保留迪化县。1934年成立迪化市政府。1949年9月25日宣布和平起义,并于当天组成新疆省临时人民政府,10月2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迪化,从此,迪化回到了人民手中。1949年12月7日省、市政府同时宣告成立。
——丰富资源————————————————————————————————
乌鲁木齐市地域辽阔,资源丰富,是一块待开发的宝地。
生物资源;全市现有耕地90多万亩,天然森林145.25万亩,草场1200多万亩,主要农作物有蔬菜、小麦、水稻、玉米、油料、豆类等16种;乔木林木有92种之多;野生草原植物有300余种,其中有较少高药用价值的就有阿魏、雪莲、贝母、党参、甘草等30多种;珍禽有鹰、鹫、鹞、雪鸡等8类。
矿产资源:乌鲁木齐处于中国特大煤田之一的准噶尔煤田的中部,又被准噶尔油田、克拉玛依油田、塔里木油田和吐哈油田所包围,所以又被称作是“油海上的一只煤船”。此外还有食盐、芒硝、石灰石、铁、锰、铜、石膏、油页岩等许多矿藏。
能源:乌鲁木齐南郊的乌拉泊——柴窝堡——达坂城是著名的百里风区,全年平均风速2——3米/秒,最大平均风速12.8米/秒,有取之不尽的风能可供发电。水能理论蕴藏量18.5万千瓦,已建成水电站18座,装机总容量1009千瓦。地热资源主要是离市中心四、五公里处的水磨沟温泉,日平均径流量220立方米,水温在28℃以上,现已开发为温泉疗养院。
水资源:乌鲁木齐素有“天然固体水库”的冰川和永久性积雪面积164平方公里,固体储量62亿立方米,年均消融量达1.24亿立方米,地表水年经流量9.29亿立方米,为了更好的利用水力资源,现已建成中型水库3座,小型7座,可利用水产养殖面积5万多亩。
旅游资源:乌鲁木齐古迹甚多,各民族文化发展源远流长,著名的文物胜迹有:红山嘴、红庙子、鉴湖、巩宁城遗址、文庙、陕西大寺、乌拉泊古城、阿拉沟“石垒”、毛泽民烈士故居、八路军驻疆办事处等。还有风景秀丽的南山天然牧场,花草芬芳的甘沟菊花台,飞流直泻的白杨瀑布,碧波冰峰景色迷人的天当局肪民族风味浓郁的“大巴扎”(集市)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民族特色的人文景观形成了乌鲁木齐独特的旅游资源,每年都吸引着众多的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工业发展————————————————————————————————
乌鲁木齐是一座新兴的综合性工业城市,也是新疆最主要的工业基地。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乌鲁木齐市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1993年国家体改委、国家统计局等部门进行的考核评选中,进入“中国城市综合经济实力五十强”行列,居第24位;并于同年被评为“中国城市投资硬环境首批四十优”之一。
全市工业经济阔步前进。解放前夕,乌鲁木齐只有几个简陋的小厂和一些手工作坊,全部从业人员只有2658人,从事着煤炭、电力、化学、印刷、日用轻工等方面的生产。现在乌鲁木齐已是一座新兴的综合性工业城市,有工业企业3000多家,形成了以石油加工、冶金、纺织、机械电子、煤炭、建材、食品、皮革等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具有与国内外企业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经济、技术基础和管理配套能力。一批大型企业如乌鲁木齐石油化工总厂、八一钢铁厂、天山毛纺织品有限公司等在国内外有一定的知名度。一批工业产品如天山牌羊毛衫、新疆啤酒、希格玛太空棉衬衫、小四轮拖拉机、新疆—2联合收割机、天山牌焊割炬等多次获国优、部优称号。
全市三大副食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乌鲁木齐人口分布呈“大城市、小郊区”的特点,城郊型农业依托城市、服务城市,以蔬菜为主的副食品生产是乌鲁木齐城郊型农业工作的重点。1983年起到1994年,全市累计投资2.5亿元用于“菜篮子工程”建设,先后新改扩建国有集体奶牛场14个,蛋鸡场9个,肉鸡厂8个,建成温流水养鱼池28亩,冷流水养鱼池7亩,精养鱼池塘3900亩,建造永久性半永久性蔬菜温室大棚6200亩,形成了国有、集体、个体一起上的生产格局,到目前为止,乌鲁木齐市蔬菜瓜果、牛奶蛋禽、肉食水产三大副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基本上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生产体系。
——投资环境————————————————————————————————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改革开放以来,乌鲁木齐的城市建设成绩卓著。城市供水能力增强,形成了年供水量达1.09亿吨的规模,铺设了直径100毫米以上的供水管网350多公里,城市人均生活用水达182公升,自来水普及率达93%;城市道路通行能力提高,全市现有道路450公里,总面积524万平方米,人行道79万平方米,已建成大型立交桥4座,其它永久性桥梁和人行立交桥通道62座,初步形成了人车分流互不干扰的城市道路网系;城市公共交通客运能力增强,全市拥有公交营运车辆972辆,国有、集体、个体私营中巴营运车1500余辆,城市客运出租汽车4135辆;城市液化气普及率大幅度提高;集中供热事业发展迅速,目前全市石油液化气年供应量近3万立方米,城市用气人口93.8万人,管运煤气用户2000户,气化普及率达91%,集中供热面积254万平方米;城乡居民住房条件有明显改善,目前全市城市居民近80%居住在砖混结构的住宅楼内,全市拥有住宅建筑总面积1216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7.7平方米;城市陆空交通便利,乌鲁木齐国际机场目前已开通国际国内航线30条;兰新铁路复线的开通,已大大缓解了原来客货两运的“瓶颈”现象;城市通讯能力较前也有了根本性改善,作为“亚欧通信光缆”重要段落的“西安——兰州——乌鲁木齐”已全线投入运行。国内、国际长途电话交换容量7500路端,市内电话12万门,无线寻呼用户7万余户,无线移动电话用户7500户。
——科教文卫————————————————————————————————
科技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改革开放20年,特别是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以来,全市科教事业发展较快,成效显著。特别是近几年市委、市政府重点抓的电子信息技术推广应用工作,横跨10多个行业,并已跨入全国先进行列。
文化卫生事业成果显著。新疆素有“歌舞之乡”的美称。自治区成立以来,乌鲁木齐市的文化艺术事业迅猛发展。到1994年底,全市已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2个,电台、电视台15个,体育场(馆)3座,各类艺术表演场所31个,专业电影院11个,对外放映俱乐部25个,对内放映俱乐部98个,文化娱乐场所255家,对活跃各族人民的文化生活发挥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乌鲁木齐市的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也有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截止1994年底全市有各类卫生医疗机构691个,病床13126张,卫生技术人员24119人,平均每千人有病床9.3张,每千人有卫生技术人员12.7人,其中每千人有医师5.6人,大大高于国家规划的指标要求,为改善和保障边疆各族人民的健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九十年代国家政策的向西倾斜,石油开发战略重点的西移,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贯通营运,乌鲁木齐这座古丝绸之道上的明珠,将会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经济发展步伐,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以耀人的光环闪亮于祖国的西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