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我们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回家过年造就了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运输市场。在世界交通运输的历史上,任何国家都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每年总会有1个多月的时间,海陆空的运量超过10亿人次!如果说二战中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一次奇迹,那么,这样的“奇迹”在中国春运期,每天都在默默发生。
我们无法得知“春运”确切的缘起;然而,我们每年却都会被告知一个有确切起止的春运期。报纸上说,2005年的春运期从1月25日起至3月5日止,其中节前15天,节后25天,一共40天。紧接着,各地的“涨价方案”纷纷出台。据《信息时报》报道,广东春运汽车票价最高上浮65%。
官方如何确定这个春运期,想必自有一套“科学”的理论支撑。然而在我看来,或许主观的成分更大些——难道是到了1月25日那天,乘客就突然猛增,进入“春运”;而一到3月5日那天,人又突然减少,恢复正常?乘客可不是供使唤的奴隶,“规定”的春运期再“科学”也只能是“想当然”的。
“想当然”如果能有重要意义,也还罢了;问题是,给春运定个40天,究竟又有多大意义呢?加强安全监管?这本来就是相关部门的职责,没理由到了1月25日那一天,才着急忙慌地“高度重视”起来。确保旅客回家团圆?这和有没有一个春运期,根本就不搭界……想来想去,为春运定日子,最大的意义莫过于涨价了。说白了,春运期就是旅客的“劫”,是交通运输者的“节”——春运这40天,就是车票涨价期。
也许是经历涨价经历的太多了,虽然抑制不住涨价,可每次也会问个为什么。凭什么一到“规定”的40天,海陆空就全部涨价呢?依靠提价来调节旅客流量的说法,其效果如何,明眼人不问可知。相反,这明明是乘“节”打“劫”——“规定出来的“节”。春运期间,旅客大增,这本身就足以增加许多收益,不提价也能赚个盆满钵满。按照正常竞争的规律,必然会有部分经营者选择不提价而抢占市场份额。可现在的情况却是,众经营者之间已经形成了“涨价同盟”,连乡间土路上旅客量根本没有波动的小面包也跟着翻倍地涨,理由是:春运嘛!在经营者的思维里,官方规定的春运40天,实际就是给他们的“福利”,给他们的“涨价节”。岂不是涨价有理吗?
给春运“规定”日子,也就是给涨价“规定”日子。如此“规定”或许还是没有的好。(来源:中华工商时报/舒圣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