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友的《一路上》:“……总是在沙漠中等待海洋,寻寻觅觅总让我们坚强……”
提起沙漠,总会让人联想到生命的窒息和绝望。干枯和荒芜,以及找不着正确方向和出路的恐怖,袭上心头,会令每个人都对这种地方别说望,就是想,都会却步。可是,我很想给大家说个故事,说一个有关沙漠的故事,一个因为有人与人的关怀而在绝望的沙漠放上希望的故事:
看过一部有关大西北沙漠的专题纪实片,里面提到一个沙漠人的细节,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那是纪实片的摄制队休息时分,当地好客的主人给辛苦的摄制队工作人员送来了馋人又解渴的西瓜。沙漠中的西瓜,想来跟雪地里的烧碳一样会令生命欣喜吧?主客一番幸福的饕餮,来自文明进化的都市人——摄制队的工作人员,一如以往的生活习惯,把吃剩的西瓜皮随手在看上去哪都能扔的沙漠里乱扔。沙漠里生长的主人却是另一番令人不解的举止——他们把所有的西瓜皮都收集起来,一块块瓜皮朝天的放好。这令摄制组的人员一阵不解,终于,可能摄制队的女主持人以自己的角色习惯和性别优势吧,开口问惑了。原来,问题并不在于都市人熟知的环保,西瓜皮在沙漠里根本不是垃圾,而是沙漠人——特别是被沙漠所困而生命濒临绝境的人儿——最最宝贵的东西。把每一块吃剩的西瓜皮皮面朝天放置,是为了尽量减少西瓜皮的水分蒸发。而一块尚未完全蒸发干瘪的西瓜皮,也许在某个时候,能救下一条沙漠里的生命,不管那是人的还是动物的。生命,在沙漠这片对生命的孽待最残酷的地方,就这样被沙漠人无私和无时无刻的关怀着。至于把西瓜皮收集起来,主人是想在回去的路上,每隔一段,放上一块……,那可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提前关怀和热爱;那可是,一个生命在另一个生命中得到的意外渴望和希望……
这个沙漠西瓜皮的故事,我们不难发现,只有沙漠里生长和生存的人,才会如此关怀着每一个呵护生命的可贵细节,才会习惯且自然地那么关怀着、呵护着。别来的人呢?沙漠人也许不奢望什么,只要他们的理解、感动、和记得。而对于汕尾这片“文化沙漠”里生长和生存的主人们呢?我们又该如何学习沙漠人的那份对自己土地的不离不弃,以及,对每一位到来这片沙漠的人们的一份真诚且油然的关怀?沙漠西瓜皮的故事,能否多少给我们大家一丝启示,抑或,那怕是一点……若有所思?
[康桥]网友的《走进沙漠》,把深圳这地方,划归进了文化的沙漠地带。这种说法,还是彼有令人欣慰的地方。毕竟,能让深圳和深圳人跟“文化”有染,多少还是能够泛起一点虚荣的快感。即使后边强调进了“沙漠”的荒芜和失色,可终究还是让人抓住了那份“那是一片渴望绿洲的土地”的实在。只要人们的脚下有块能够踏实站稳脚跟的土地,土地上的人们就有希冀……,沙漠,只要那儿有人的关怀,就不必却步,更不必逃离……
在一本“中国读书随笔菁华”——《对快感的傲慢与偏见》里,其中有一篇作家刘心武的随笔《落下脚跟》,结尾的一段自我体悟和鼓励的话,读来很有一定的感触:“……反省自己,在近二十年的社会风云变幻中,也是踮起脚尖不知该往哪个方向走动,以至瞎跑了步子的情况,但由于自己在大格局里越来越边缘化,也就越来越没有害怕“落伍”的焦虑,因此也就不再踮起脚尖喘吁吁地随潮。并在一再思考中,渐渐选定了自己的文学定位——落下脚跟,立马遍体清凉。……在这个选定的站位上,究竟还能写出些什么文字,不敢自诩。只能对自己说:努力!……”
也许,深圳和深圳人不管先天在文学方面是如何的夭陨,先让自己被势利和肤浅捆绑了的飘浮脚跟,落实在自己家乡这片热土上,与岁月共耕共耘,总会有那么一天,能把这片“文化沙漠”用汗水灌成绿洲,用思想犁出沃土,用心情播下种子,用热忱施放养肥,用关爱收获果实,用笑容酿成美饮……
晨星寥落的星空,总会有星光灿烂时候。沙漠的《星空下》。和沙漠《星空下》的人们,会在星光灿烂的时候,寂寂等待自己的海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