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主要是指中原地区的文化,其发展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史前文化是孕育与萌芽阶段;夏商周三代是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秦汉至唐宋为兴盛与繁荣期;南宋至清朝为衰落与式微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中原文化融入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巨流。与会学者认为,中原文化的基本特质表现在:(1)正统性。中原文化在北宋以前长期处于支配地位,在以后的朝代里也有重要贡献和影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骨干和核心。(2)兼容性。历史上周边少数民族屡屡进入中原,源于印度的佛教文化最早在中原地区传播,丝绸之路不断传来中亚、南亚的文化,这些都推动了中原文化的多样化,使其兼容并蓄,博采众长。(3)辐射性。在几千年历史的变迁中,由于中原人口的大迁徙,中原文化四散于祖国各地,直至海外。(4)创新性。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骨干,中原文化能延绵数千年,除了自我继承,重要的在于它不断地创新发展。(5)时代性。从其思想内涵的角度来看,中原文化不仅具有地缘性,更具有时代性,是中国农业文明的产物,从其现代价值考察,具有良莠并存的特点。
许多学者都认为,中原文化源远流长,为华夏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有的学者在对儒、墨、道、法、名等家的思想源流进行研究后认为,这些思想文化遗产的产生与发展都与中原地区有紧密的联系。关于墨子,有学者认为,墨子是西鲁即河南鲁山人,墨子学说中包含的丰富的人文精神,兼爱交利的人道观,“有教无类”、“有道相教”的教育观等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也有学者指出,中原文化有极强的吸引力和扩散力。客家文化是在中原文化母体上产生的,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融合而成的,客家文化的根在中原。
中原文化凝聚着华夏儿女的智慧和汗水,历史悠久,底蕴丰厚,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有学者指出,厚重的中原文化资源是今天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资源。中原的历史名人资源、地上地下的丰富文物资源,为发展河南文化旅游事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对中原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也有学者指出,中原文化毕竟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形成于漫长的封建社会,由此产生的封闭、保守、落后等小农意识等都会对现代化建设产生某种程度的负面影响。新时代需要新文化,传统的中原文化只有通过扬弃而创新和发展,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才能永葆生机与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