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的文章,一向以无以复加的凄凉作主色调,那种浸到骨子里的凄凉,让人无处可避,无法可逃。
看她的《十八春》改编的电视《半生缘》亦是如此,仿佛从头到尾,既使是最快乐的时候,也没有避开那一丝丝凄凉。
人生最难解答的问题便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原来以为顾曼璐嫁给祝鸿才不过是想找个可以依靠的归宿,一个欢场女子的目的多半如此。可是看到她的笑容和不快皆因这个男人而绽放,忽然明白,她是爱他的。
作为一个舞女出身的女子,当然明白自己身份的卑微。纵然她是为了家中生计不得如此,可是踏上的路却已经没有办法回头。
她曾经心酸地对妹妹道:“我只不过是残花败柳,而你,却是冰清玉洁的姑娘,要好好珍惜……”。在心中,她是疼爱自己的弟妹的,可是长期的人格压抑和所受的委屈,却令她的爱不知不觉中变了质。
当看到她把自己的亲妹妹推向自己婚姻的火坑时,心中已是不堪唏噱。
我想,很多人是恨她的,恨她的残忍和无情,恨她的泯灭亲情,恨她的无知和幼稚。可是如果从她的角度去想,她为了这个家付出了青春的全部,包括如花的容颜和健康的身体。好不容易成了家,却无法拥有所爱的男人和自己的孩子,她的一生为谁而活?
所以,我不赞同她,但是,我同情她。
对于曼桢而言,她的性格处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也许本身就是悲剧的另一面起源。
其实一起在想,既然与世均深深相爱,为何不努力一争?我当然相信当时的家庭环境和世俗有着诸多的压力,要做一个敢爱敢恨、爱憎分明的女子是件很困难的事。可是既有梁山伯和祝英台,亦有罗密欧和茱丽叶,性格还是决定命运的,那怕只是一死。
有时候,死是不是也是种快乐的解脱?
也许人的思想是由当时的社会环境所赋予的,所以曼桢才会为了自己的孩子而与那个深恶痛绝的男人再次生活在一起。
现在的社会也常会有这样的事,无论当时情况有多么无奈,我始终认为是还是自己的性格造成的,所以我不太同情。
而世均,却每每把自己与曼桢的感情寄托在理想上,对着一棵树黯然落泪,看上去让人心伤,却依然无法苟同。
爱,一定要自己争取,没有人可以帮助自己。
当曼桢与世均再次相遇时,也许,那份彼此间深情的眼神依旧,可是她和他都明白,他们再也回不去了。
时光的无情和变迁,从不会因某个人、某段情而改变。
就算深爱对方,也不过如此吧。
可是一想起“再也回不去了”,心中犹是撕心的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