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简直觉得这本书里句句都是箴言。真的,为了学会更好地“爱”,我决定把它永久地放置在我枕边,提醒我,引领我。无论我是不是决定结婚,又哪怕我可能已经选择同居(同居也许算不上错误,但我知道了,肯定有更好的方式来表达爱、感受爱),有一点,学会如何更好地爱,是没有坏处的。
如果你还没有跟你喜欢的人同居,那么看看这本书,然后再一次问问自己这个问题:同居,你还要试一试吗?你知道,这样做,没有丝毫坏处,至于好处,那就看你怎么理解它了。你还有机会说不。
说到同居,我真不愿意承认这样的事实,但无庸置疑,同居显然意味着对某种必须的责任的回避,它甚至不是潜意识的想法,并且你还可以看出来这是一种极为坦率的回避。难道你没有得出这样的结论吗?爱从来不是同居的全部理由,相反,因为选择了“回避责任的同居”方式,你的爱已经被打了折扣了,回避责任的爱是有着明显缺陷的。当然,婚姻也不是真的就能承担双方爱的责任,但至少婚姻没有回避它。
我曾经是一个坚定的不婚主义者,甚至在我还完全不懂爱情的年纪,我就发誓绝对不结婚,对于同居,那时我根本就不知道世界上还存在着这种方式。显然,我的想法肯定会受到现在几乎所有年轻人的取笑。后来我明白了,只要一个人经历了爱,她或他就很难再说出绝对不结婚的话,他或她对于同居这件事也完全不需要启蒙就能顺利明白。因为爱,所以会希望或者说强烈地希望在一起。于是,同居或者结婚,就成为相爱的人必须的选择。我至今没有见过不希望在一起却说他们相互深爱的人。既然爱是我们生命必然要遭遇的美好事情,那么在一起,生活,陪伴,扶持,就成为了爱的美好愿望,怎样实现这个美好愿望呢,同居?还是结婚?
是的,你可以不结婚,你也可以尽情享受爱情,但这些不是你支持自己选择同居的理由。听我的,任何时候,你都应该保有你自己,一个独立的你,身心自由的你,懂得扪心自问的你,懂得如何爱别人和被别人爱的你。不是危言耸听,同居带来的坏处实在比好处多得多。
书里首先总结了通常人们选择“同居”的五个理由,1、经历(或者说尝试)———我们住在一起是为了要感受我们是否彼此合适。2、经济———我们住在了一起,因为这在经济上更加合理。3、相伴———我们宁可和我们爱的人住在一起,而不是独居一室。4、文化———我们想住在一起因为现在每个人在结婚之前都已经住在一起了。5、相爱———我们终归是要结婚的,我们深爱着彼此。是的,这些理由看上去全都无可指摘。但如果你看看本书后面的部分,你还会这样想吗?
马上你就会在接下来的部分看到同居带来的真正后果,它完全不像你想象的那样。
———更大的离婚几率(详细的数据你可以自己去看,反正我是没有想到会这样);
———更有可能引发矛盾(估计有很多正在同居的人已经发现这一点了);
———生活幸福的几率更小(完全有违我们当初在一起的初衷,不是吗?别告诉我,你决定同居不是因为你认为这样你们会比不住一起更幸福);
———更容易引起婚外情(很显然,尽管你们同居了,但你们都还是自由的,责任在任何时候都会受到自由的考验,何况是从一开始就回避了责任的同居关系);
———更难有机会说“我愿意”(基本上,从同居到结婚已经变成一个不太成立的正推证明题)。
如果你还有勇气看下去,这个问题,我是说同居,马上就会变得失去理由。看看这样的分析,你还有勇气同居吗?如果你真的想追求幸福的话。
———同居真是对婚姻生活的有效尝试吗?当你看到———你,作为一个人,一个被爱着的人,被另一个人像使用什么试用品一样试一试时,你的感受是怎样的?对了,你是人,不是物品,你不应该被拿来尝试。当然,你爱的那个人也不应该被你尝试。
———所谓合适性检验,借口的成分远大于其他同居理由。不应该完全否认同居事实上在一些方面甚至在很多方面可以帮助你看清楚你们到底合适不合适相伴终身。不过有一点别忘了,从来就不存在完全的合适和完美的关系。至于考量合适不合适的那些最关键的要素(例如性格、品行,甚或物质条件),在你们同居之前或者你们选择对方作为恋爱对象之初就应该有所判断。可怕的正是,在这样的检验过程当中,对爱的付出常常被自动遗忘,决定性一票最后总会变成,对爱的索取无法得到满足。因为对方满足不了你的需要而成为不合适的理由,这完全不是检验爱情和合适的标准。同居过后,你们总是发现你们不合适,下一个,也一样。
———同居会使需要和满足取代了爱。当同居者说他们是在检验彼此之间是否合适的时候,他们其实真正想表达的意思是:检验一下对方究竟可以怎么样满足自己的需要。在同居的过程中,连你也不知道,这样的取代是从哪一天开始的,但坏消息就是如此快地来了。
———同居是对于无条件爱的最大限度否定。美好的婚姻是建立在无条件地承诺去爱一个不完美的人这样一个基础上。核心是要无条件地去爱对方。同居既然是婚姻的预演,那么也应该遵从这样的原则。可又有多少同居的伴侣能做到这一点呢。同居的先天缺陷使无条件的爱更难贯彻。
———同居分手从来不会比离婚带来更小的痛苦。这也是你始料不及的。很多选择同居的人一定抱着这样的想法:离婚的痛苦,要远大于两个人简单地住在一起而后分手的痛苦。真是这样吗?痛苦从来不会少,也许会更大呢,看看你要面对的情况以及来自内心的折磨,你还会这样说吗?你会产生———
耻辱和负罪感;破碎的希望和梦想;由于共同的承诺而引起的经济上的束缚;感觉在身体上被利用(没有人能克服这种感觉);失败感(由于不够优秀);被人背叛的感觉(你是不是被欺骗了?);以及对破碎的承诺的愤怒(那些承诺从来不可靠);得出这样的结论,真是让人痛心。
同居者的结尾远远不像想象中的那样“后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而这的确是事实。如果有人把婚姻比喻成游戏的话,同居则更糟,它可能只是个玩笑。
在我看来,不如把书的第二部分叫做“婚姻的真谛”。
看看作者是怎么给我们解释“两种承诺”以及“三种爱”的。我不能跳过这样一些经典的句子:
———健康的婚姻是建立在一个不完美的人对于另外一个不完美的人毫无条件的承诺上。
———幸福、成功的婚姻是建立在一个无条件的承诺上,在这种承诺中,双方都专注于满足对方的需要。
———我们不是在找到一个完美的人之后,而是在学会用一种完美的眼光去审视一个不完美的人的时候,才明白了爱的真谛。
———你可以在没有爱的情况下给予,但是你不可能在没有给予的情况下去爱。
———爱情和你期望得到的没有任何关系,重要的是期望你所能给予的,这就是全部。
———在我们的社会里,“良知”已经被“感觉”代替了。
———那些深深相爱的人永远不会衰老,他们可能会由于年龄变大而去世,但是他们却永远年轻。
就我看来,绝少有人不期待在一生中经历一次婚礼,经历一次婚姻生活。但你一定期待过的,不是吗?可你又有多期待同居?难道同居是你对爱的终极期待吗?虽然爱多是你选择同居的理由。同居还可能是你对婚姻失望的一种表现。
说实话,比起你们必须同居的理由,你完全有更多理由不选择同居,这一点相信你比我更清楚。同居使爱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但带有尝试的、不确定的、未知的、回避责任的、经济的、时尚生活方式特性的同居实在不能使爱更完美。你可能说,相爱是我们同居的理由。我也相信,但我更会相信,那不是惟一理由。同时,我要说的是,经历了同居,爱也许再不可能成为你们之间关系的结果。是什么使爱没有了,我甚至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关于这方面的数据和案例,你仔细看看《相爱,但不同居》一书,就完全明白了。这书使我获得了一种深刻的教育,我真的开始问自己这个问题。
———同居,你还要试一试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