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悅己,你得先要弄清究竟「誰」是自己
你看,我們變得和追求快樂的目的背道而馳,往往是因為沒搞清楚,那個想要取悅的『自己』,究竟是誰?它由哪些部分構成?或是糊裡糊涂把父母、老師、朋友,甚至大眾傳媒告訴你的需要,不假思索當成『自己』的需要;或是固執地認為應該堅守一個理論上不應改變的自我,把自己變成『自我』的囚徒。
所以我常覺得,放棄『自己』這個概念時,說不這會快樂得多,輕鬆得多。」
和「自己」保持距離,才能找到你自己
「我們常常要透過別人這面鏡子,才能瞭解自己。但既然是鏡子,就有可能變形或扭曲。這時,我們要靠自己的敏銳感覺看清楚自己。每當你覺得快樂或不快樂,滿足或不滿足時,你都清醒地跳出來看一下自己,這時被刺激,被滿足的究竟是什麼?我需要這樣的滿足嗎?人的確很難認清自己,唯有常常問自己問題。離自己有點距離,你才能清楚看到那個狀態下的自己是什麼。
快樂不快樂,都是背後有隻手在推動
有位法師曾說過這樣一個例子: 當有人拿一根棍子打你,你會不會生這根棍子的氣?當然不會。因為打你的看起來是這根棍子,其實是拿棍子的那隻手。但你也不會氣那隻手因為你知道,手也只不過是被利用的工具這麼分析下去,你會發現,那些傷害你的人,就跟棍子和手一樣,被他也不知道是什麼的東西操縱著。這時你不會生氣,只會覺得他很可憐。
然後往深處想,其實我也難免會做一些傷害人的事,會被一些我自己都控制不了的東西蠱惑。但佛法好玩在它也不鼓勵人自責太多。要寬容別人,也要寬容自己。老活在對自己做錯事的愧疚感裡,跟活在對別人的仇恨中是同一回事。不是說你不要去改變,而是先放下罪責感,然後去想以後怎麼做才不會重蹈覆轍。
快樂或不快樂,都是背後有東西在推動你,你要清醒看到那個東西是什麼。我們的大腦聯想能力很強,常常從A點蹦到H點再到F點,繞一大圈之後說不定又跳回A點。這個過程裡,我們往往不知道自己在想這些東西,而是讓意識隨波逐流。想要清醒,就要『唸唸分明』。
越能放下自己,就越容易快樂
在愛情中,往往越沒有自己,越快樂。太強調對自己的滿足,是欲,不是愛。慾望這個東西可怕在,它永遠滿足不了。好比買車,你總會遇到更好的車,有了勞斯萊斯,還希望有布加迪,還希望純個人定造;搭飛機,搭頭等艙,不如買私人飛機,國產的還不行最好是灣流公司出產的最新型號……你會發現,這個過程永遠無法滿足。在愛情裡也是這樣如果你總想滿足自己,你就永遠不會得到終極滿足。當你越能放下自己,投入像冒險一樣的過程裡面,你才會開始快樂。」
越不期待目的,越能得到意外驚喜
「我們常說:生有涯而知無涯。於是常常有人要我開書單,希望能在有限時間裡多讀有用的書。可我總覺得讀書到底有用沒用,我沒辦法幫別人回答。從我自己的經驗來看一些起初看來很沒用的書,有時卻會變得很有用,這個有用,是超出你原先想像設定的範圍。
我這輩子到現在,擁有的或者獲得的最巧妙的想法,恰恰都來自讀之前沒想到它會給我帶來這種用處的書比方我前陣子在讀一本台灣社會學家寫的,調查在台灣工作的菲律賓女傭的書。在那本書裡,我很意外地讀到一些想法,可以幫我理解今天中國民族主義的問題。你看,這本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件事,我卻從中得到啟發。
我們總希望做的每件事、度過的每一刻都要有用,於是不再留時間散步了,不願意坐在窗下發呆了,換句話說我們不閒了,這樣其實少了很多孕育靈感的機會。當我們失去這些機會,人就不太會有大的變化,很難跳出原有格局。
為什麼?你看『用』是什麼意思?它就是你設想好的目的。當你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滿足那些既定目標你就沒墨汁發現在這個目標範圍外,更廣闊的可能性是什麼。所以讀一些無用的書,做一些無用的事,花一些無用的時間,都是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個超越自己的機會。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變化,就是來自這種時刻。」
上述文字转载自梁文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