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意娶宝钗还是愿意娶黛玉?又看到这个花痴问题。又不是挑选商品,都不需要先问主角愿不愿意?人家得答了愿意,才可以宣布互换戒指吧?
看毕加索的肖像画。毕哥总是在一个平面上多角度多侧面展示模特儿的主要气质特征。初看相当怪异,对比看却极其神似(这是何道理?想不通)。有幅他为第一任妻子奥迦作的肖像画到是中规中矩。主角神情温柔,娴静,整体的感觉修长柔美而优雅,甚至含带着几分的柔弱。而作为底本的相片,黑白的,现实社会版的奥迦,神情暗透着三分严厉,眼中缺少了柔和的光芒,体态稍偏于健壮。相片经由画家再加工,出来的效果却如此的不同。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画作中不再是被岁月与情感磨砺过的女子,不再是纠缠于生活细节的妻,是画家理想中的情人,温柔美好而年轻。
其实是由那个花痴问题再次想到了“钗黛合一”。如何合一?怎样合一?应该就如同毕加索的肖像画吧?一个是理想一个是现实,钗黛根本就是一个人。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女人的角色是混杂而多样的,女儿姐妹妻子或者母亲,当然还有无数的社会职业角色,因此在不同的时空和对象面前,性格应该是有差异的(哈!似乎在讨论多角人格!)
曹雪芹把一人分化作两人来写,不是没这个可能。黛玉是合于理想的,叛逆的,孤傲的,敏感的,青春的,但是不可能容于现实。宝钗是社会的,有城府的,善于掩饰个性的,左右逢源的,老成的。婚前,没有生存压力没有家庭责任,因此大多数时候她是黛玉,只在一些特别的场合她会是宝钗。而婚后,要在贾府这样的环境中坐稳宝二奶奶的位置,要和琏二奶奶平起坐,黛玉显然行不通也是不能存活的,性格中的宝钗随岁月的磨砺而最终占据主角。
对中国女子曾经最宣扬的似乎是温良贤淑。宝钗算是相当楷模的女子,直追贤妃班婕妤。处处恭顺不失礼仪,是儒家教化下的贤德女子,唯一失却的是人的本真。班婕妤的皇帝丈夫最初十分喜爱她,外出时要求与她同车而行,班婕妤温婉的拒绝了,并上升到君王大事的高度提请皇夫自重。在朝为君在下为夫而已,处处以君王仰之苛之责之,任是神也会烦啊,所以最后赵飞燕姐妹才会以率直不羁而夺其所爱的吧?妃的身份重要还是妻的身份重要呢?(不过,那时候的皇家上班也没个朝九晚五的,皇宫前院办公后院休息,工作和生活还真是分不清)
由班婕妤可反观宝钗最终的结局,没有飞燕的出现,但宝玉当初热爱的那一个率真的林妹妹,在生活和家庭的双重挤压下已经永远消逝了,只留下一个贤德温良善于掩饰本真的宝钗,处处以现实功名要求丈夫的宝钗,再遇上宝玉这样一个没担当爱幻想的男人,婚姻注定是个悲剧。
钗黛合一,曹雪芹笔下其实就是一个女子悲剧的一生而已。二美兼一,只是男人的幻想,她被曹雪芹定格为了上 吊的秦可卿。看人毕哥,眼瞅严厉的首任妻,绘着自己理想中的爱人,那,就是传说中的钗黛合一。所以,娶的林妹妹还是娶的宝姐姐,主角主要特征和个性待定,关键在于你自己当不当宝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