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之战”结束,匆匆败下阵来,心中感慨不必言说,多为愧对众位援手。在此起彼伏的申诉声、同情声中,似乎也得到过些许安慰。然而纷至沓来的电话、约会,只为对这颗“受伤的心”进行百般劝慰,更有甚者竟然将鄙人日后短暂的歇息视为对“失败”的消极抵抗!令我无言以对,苦不堪言,怅然若失。苦于新朋故友、远近无数,竟无知心解意之人,此乃悲乎哀哉!鄙人对职业虽兢兢业业,只为完成社会角色,也得到回报,衣食无忧,自感足亦。“职称之战”只是时事所造,形势所逼,何况也从中品尝到博弈之快乐。鄙人虽算不上超脱,也绝非心有戚戚,苦心孤诣,为一己私利寝食难安之人;虽难抵古人“事来心始现,事去心随空”之境界,也以此作为心灵之坐标。区区职称之事,无非事关金钱,何谈 “受伤”、“想不开”?即便事关黄金百万,我心不在,能伤我何?
生命中有一种态度叫“尽人事,知天命”,即尽自己所能做事,不较劲,接受一切结果。正因洞悉了太多真伪,了解了太多规则,所以心可镇定。因为世事并非简单的是与非、黑与白,大部分处于中间地带。
慨叹于人们生活方式多元化,而价值观却惊人的单调——赚钱。每天忙碌,在忙碌中消解生命,心灵几乎被金钱所异化。每天早晨,我们用职业的笑容,穿着职业的装束,进入职业角色,背后是薪水、是社会角色、是表演,而却远离内心。我们在多元角色里穿行,却遗落了最重要的我们自己。越是忙碌,内心越是挣扎,这是现代人的无奈和不甘。何不活得内敛一点,回到内心,看看内心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工作是社会的需要,是生存的需要,但不是你心灵的需要。古人讲“以无事唯得此生,一日无事便得一日之生。”应多一点非功利之心,多一点对自己的款待,多一点悠闲的时光,多一点随心所欲,让自己在空灵之境流动。如此才能保持内心笃定,不为外在的物质所役使,不为他人的标准所动摇,保存内心的一份自信。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代学者读书是为了获得快乐,今日学者读书是为了文凭、职称、印书。今人大多在用脑子生活,而缺少一种心灵的生活。我们的生活应少一点有用,多一点无用,只有无用的光阴才指向快乐,因为它不必追求利益,不必负载价值。
追求心灵的自由状态的确需要勇气,我想浪子浮生,想面对悠闲的光阴,想不去做事,这是给自己的一份宽容,是对生命的最好款待。
假期结束之际发此感言,愿与有识之士共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