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的小食很多,就连粥类也上百种。但我最喜欢吃的是鱼片粥。
鱼片粥虽然算是一个普通的广东小食,而且现在并不止在广东可以品尝,现在在外省的粤菜馆也可以品尝到了。但它独特的鲜美味道,是其他小食的味道不能相比的。
鱼片粥的做法:先煮好一锅粥,加入调味料,比如盐,味精等。再放入鱼片,搅拌一会,等鱼片熟了以后,可以出锅了。然后撒上少许葱花、姜丝,喜欢口味重一点的还可以撒点胡椒粉或淋点芝麻油,就可以食用了。
上述这些,看似很容易,但是做起来,确实是要讲究学问。比如煮粥用的米最好是用大米,大米煮的粥有一股清新的米香味。我吃过小米煮的鱼片粥,虽然也很香,但是始终比不上大米的那股味道香浓。
煮粥的火候也要看得很准,如果用大米煮,火候不到,米粒变得生硬,火候过头了,粥又变稠了。现在用煤气炉来煮粥,容易控制火候。扭一下开关就可以了。用煤炉或柴炉的话,就要凭经验控制火候啦。比如用煤炉,炉子下面的风口就是控制火候大小的。要想粥煮得恰到好处,控制好风口的大小是很关键的。如果用柴炉,则必需要适当地加减柴火。除了控制火候,还要适当地用勺子搅拌一下,以防粥里的米粒粘到锅底。搅拌的手势也要讲究均匀,很考功夫的。小时侯家里还没有用煤气,只有柴炉和煤炉。妈妈煮粥的时侯,等粥煮滚了,她就一直看着。厨房里虽然闷热,但妈妈还是顶着炉子的温度,仔细地搅拌着粥。一股股粥香就这样传出来。
煮粥最好是用砂锅。砂锅无论是煮粥还是做饭煲汤,保温效果好,温度均匀,里面的菜肴味道鲜美持久。如果是换成其他的金属厨具,效果大打折扣。用砂锅煮出来的鱼片粥,就算是完全凉下来,鲜味也不会变。记得我家里以前有两个专门煮粥煲汤的砂锅,煲出来的粥和汤特别鲜甜。可是后来都被现代的金属和电子厨具代替了。
鱼片粥所用的鱼片,在广东地区多数都用鲩鱼片或大鱼片。有些地方喜欢用黑鱼片或其他鱼片。我吃过鲩鱼片粥,大鱼片粥,还有塘虱鱼片粥,生鱼片粥,各有各的风味。其实鱼片粥美味精辟在于:劈除鱼肉腥味的同时,还要保留鱼肉的鲜滑。这样吃起来既不腥腻又可口。可能是出于个人感情吧,总觉得以前妈妈煮的鱼片粥就有既不腥腻又鲜滑可口的味道,是外面的食肆所不能比的。
在下佐料时也很讲究,姜丝切得细不细,葱花碎不碎都跟味道很有关系。姜丝切得细,可以把鱼片的腥味完全去掉,而且切姜丝之前,要把姜皮先刮干净,这样才卫生。葱花切得碎,让整锅粥都夹杂着青香味。小时侯,妈妈煮鱼片粥前,妈常是慢慢地,细细地切着姜丝和葱花。光切姜丝和葱花就站了大半天。现在外面那些餐厅食肆里煮粥所下的姜丝葱花都是切得很粗糙,连姜皮也没有刮,根本没有那个细致在里面。自然味道也打了折扣了。听妈妈说,一锅没有腥味的鲜美的鱼片粥,除了有营养外,还有开胃助消化的作用。以前我和妹妹生病的时侯,药吃多了没有胃口。妈妈一定会煮一锅鱼片粥给我们开胃的。一般吃下一碗,就会有第二碗,第三碗。。。渐渐地,胃口好了,能吃东西了,就容易配合着吃药治疗,身体也很快恢复了。我想我喜欢吃鱼片粥都是从那时侯开始的。
80年代的经济环境不是那么好,想吃鱼片粥或其他粥类,通常是自己家里做,很少花钱出去吃的。而且就算有钱,当时也不像现在,到处都有餐厅食肆。那时侯家里要煮鱼片粥,肯定要到菜市场排个长队,才有可能买到新鲜鱼肉。而且有可能轮到自己的时侯,鱼肉已经卖完了。要是哪天妈妈要做鱼片粥,肯定那天一早就出门,到快中午才回来。回来以后,马上就开始切鱼肉片,洗米,切姜葱等,一刻也没有停。因为当时没有冰箱,怕鱼肉放久了不新鲜。所以回来就要马上下厨了。那时侯想改善一下生活还真不容易呢。
其实当时的广州也有些或大或小的老字号食肆,只是那时经济环境使我们很少能光顾。只记得在大沙头附近,有一家据说是开了10年的小食店,专营粥粉面的。可惜忘记叫什么名字了。外婆当时住在大沙头那里,每逢到外婆家,外婆常带我们去那里吃小食。那里做的小食手艺不错,起码不像现在的餐厅那样味精来调味。而且做粥都是用煤炉和小砂锅,一个小砂锅的粥就可以装一个大碗,价钱也不贵,记得是3角一碗粥,绝对是价廉物美。当中的鱼片粥,妈妈和外婆尝过都说,味道不错,除了不放味精外,鱼的腥味也去了,鲜味很浓,算是用真材实料做出来的。
时间飞逝,转眼我们长大,参加工作了。渐渐地对吃又有另外一番品味。偶尔和三五知己,到广州西关品尝地道美食。当中美食不胜列举,但如今的食肆,很少做得出正宗的广州小食那种鲜美了。看着食肆里面,那些师傅动作麻利地从装满粥的大锅里舀出两勺倒入小锅,再把煤气炉开大火烧开,然后放入一早切好的鱼片和调味料,再搅几下,即刻上桌。觉得商业社会里面,一切的节奏都在加快,连传统美食也变成了快餐。但当中还是有几家老字号的鱼片粥做得比较接近传统。就像西关上九路的银记,粥里没有鱼腥味,但在煮粥的时侯,放了味精,鲜味都被掩盖了。而在荔湾广场的西关人家,听说是请了老师傅来掌勺的,做出来的鱼片粥鲜滑俱全,没有味精。不过材料嘛,就大为缩水。可能是荔湾广场的租金贵,所以要开源节流吧。新荔枝湾酒楼是广州的老字号酒家,那里的鱼片粥光闻就透出一股清葱的香味,因为那里做粥是下很少姜丝的。有些喜欢走青(广州方言,即不在粥里加姜葱等佐料)的人就不喜欢这个味。这些人多数都是不怕腥味的。没有走青的鱼片粥,鱼肉吃起来也算爽滑,没有腥味。还算比较正宗吧。
但是只有偶尔的闲暇时间才可以细尝美食。平时,繁忙的工作,各种应酬,已经把味觉给麻木了。那时侯,吃,是为了填饱肚子而已。吃腻了盒饭,偶然换一下粥,粉,面。也只是让为了让胃勉强接受食物,解决饥饿困扰。有时侯在外公干,到了用餐时间才有片刻空闲,随便选一个食肆,再随便叫碗面条,或一个鱼片粥加一个肠粉,匆匆地边吹着热气边送到肚子里。没有像旁人那样,慢慢地撕着油条就着粥,细品各种味道。快节奏的生活,已经使人找不出小时侯对鱼片粥的那种喜爱,现在每次吃鱼片粥,可能是从小的习惯延至现在吧。粗人过活,就是这么将就过了。
写了这么多,可能觉得很罗嗦和凌乱吧?不过,五月初夏的阳光伴着凉爽的南风,总会让人回忆起过去的往事:一个靠在床头病怏怏的孩子,看着鬓角流汗的妈妈,端着一碗冒着热气飘着香味的鱼片粥,一勺一勺地舀起,吹凉,送进孩子的嘴里。再舀起,吹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