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石激起千层浪。本报连续独家报道的播撒爱心、以真情谱写“凡人之歌”的好民警陈幼人的故事,在社会各界激起巨大反响。这几天,陈幼人爱心助学11年90封两地书的公开披露,进一步展现了这位普通人力求奉献、不求回报的无私真情,他的仁慈之爱是如此专注绵长,以致人人闻之读之,无不为其深厚宽广的助世情怀格外感动。
人们感动,是因为他对于不计时限的默默义举从不张扬,完全看作自己的分内事。当得病受助姑娘蒲艳艳全家不忍心再接受恩惠时,陈幼人一如既往节衣缩食伸出援手。而对于来自山村农家不时表白的感恩之情,他的一贯回答是:“不要再提报答之事”。
是的,“不要再提报答之事”,或许再也明白不过地诠释了陈幼人扶危济困、克己助人的道义逻辑。陈幼人是个家境并不宽裕的普通人,对于和他同样普通之人遭遇的诸如看病贵、上学难、住房紧这类生计困境,他每每感同身受,有着深切体验。当一个极富天分的孩子,因为交不出起码的学杂费而不得不辍学;当一个年富力强的汉子,因为企业利益调整而不得不下岗;当一个平稳安定的家庭,因为突遭变故而意外蒙受不幸,面对这一切,陈幼人急他人所难,倾全力相助。而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结果是,别人的困难便成为自己的困难,别人的不幸便成为自己的不幸,因而其合理的逻辑发展就是助人即助己。正是这种闪耀着人性良知光芒的朴素认知,引导陈幼人超越世俗的眼界,一步步登上道德操守的高峰。
构建和谐社会,以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前提,尤以人际关系的和睦友爱为重要基础。当追求和谐社会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目标时,关爱他人尤其是关爱普通凡人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帮助他们携手共进,渡过难关、克服危机、解脱困境,就成为每个人的共同责任。在这个过程中,能力大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份爱心,要从眼前事、身边事、平凡事做起。更要坚信,遵循“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普世道德价值,传承中华民族互助互济的优良传统,人人唱响“凡人之歌”,世界就一定更加和谐美好。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陈幼人的难能可贵,在于他毕生脚踏实地善待他人,爱心满天下,好事做无数。他既不富有,更无地位,他从来只求奉献不思回报,他以一个平凡人的不平凡之举,成为我们人生路上忠实践行社会主义“八荣八耻”荣辱观的一面镜子。
高山景行,榜样在前。让我们接过陈幼人的爱心火炬,为建设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