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重复的理想
波洛克认为一个人应当完全打开自己,才是创造的顶点。这使他不愿意被塑造。
而情形大都如此,创造者应不断塑造,重复具备自我特色的技巧,方能发挥自我,这是不可避免的矛盾。
但波洛克摒弃了由手控制的画笔,在绘画领域最大程度地摒弃了技巧,同样也寻得了他的路,他的成功是一个不可重复的奇迹。
不真正理解他的人认为,那些涂鸦的画他们也可以模仿。不同的是,他们不可能具有独创者那可怕的激情与痛苦。
而波洛克本人最终却不得不又成为了自己的重复者,他一样又被塑造,而其形式上的直接单纯使他无法在创造的终点上久留,结果他死得更快。
他所追求的开放自我和毁灭具有同样的意义。
因为技巧似乎也是必需的,“不”!他一定回答说“不”,这可真是矛盾。
仆人的自由
堂吉诃德的不自由可谓太多了,他的头脑不但受到骑士小说情节的禁锢,同时行为又受到现实的禁锢。他的肆意妄为的主观臆想存在于某个很不自由的框架内。
那么,没有主见的骑着驴的桑丘看起来倒挺自由自在,可他不知道自由是怎么回事,他只知道自己是跟随的仆人,他骑在驴上晃来晃去,就像毛驴无意识地甩着尾巴。
钩钓深处
不愿意停留于表面,不愿意网起随波而来的小鱼群,在《老人与海》这篇作品中,海明威所代表的老人说:“别的渔夫让钓索随海流漂去,有时候钓索在六十的深处,他们却以为在一百的深处呢。”
由此,老人不再感受到风与海浪带来的漂泊自由了,事实上他整个身心正沉湎于黑穓穓的海底深处,他已感受到沉重的水压,他也是沉重的,注定是面临困境的。
一样,他与所有探寻者一样,明白理想并不是某个确实的渔猎物。理想便是夹杂着失望的悲壮感,所以他自然而然写道,所欲求的是鱼,所得到却是骨骸。
卢梭的木匠
卢梭隔壁住着一个木匠,我猜卢梭某日一定对他说,木匠的盲目工作与信仰是不自由的。于是他开始与木匠探讨宗教,知识是一种自由的方式,而那个木匠正是极少数具备那方面潜质的人。
结果,木匠由于过度思辨而疯了。
在有限的生活中思索无限的终极问题,本身就是不自由。
这并不是说明木匠的思想比卢梭更深邃,他们两者不同之处在于——
卢梭保留有创造者的小小自由,他的痛苦又夹含着甜蜜的沉醉,木匠是痛苦又毫不甜蜜的思想的石块。
悲惨世界的最后微笑
世上最甜美的事,莫过于在无望的现实中得到理想。
冉阿让在这本著作中最后的微笑最为甜美无疑。
因为他本身是受制的。即是——他明白自己是终生没有明天,因为探长梅森是他的敌人。
他已认可了自己的命运,所以从不认为梅森是敌人,整个生活就是他的不自由,所以他不抱希望,等于说他已摒弃了理想。
这是一个特殊的无奢望的状态,与我们大多数人都不同,正是因为如此,他意外地(这种意外与我们意外得到六合彩大不同,它是一种真正想要获得又深深压制的理想)——见到梅森的自尽。至此,一切的原以为既定的悲惨命运土崩瓦解,他竟又有了明天。他眼中的一切景物有了与以往不同的色彩,他的呼吸第一次尝着自由的味道,他的微笑中含着的喜悦无人可以体会。
这是人一生中能得到的最好一刻,因为它本不在理想之中。
偶然中的神迹
洞悉命运并不是自由。
被囚禁的国王写了《周易》。
他相信神迹存在于偶然中,瓦砾上覆盖的落叶,水流溅在岸边的湿迹,天空的星象,不可重复的龟背,都有它们所预定的事。
他相信神迹存在于貌似偶然之中,因为人无论是循规蹈矩,或是放浪形骸,皆逃离不了命运。
而牢狱是书写命运之书的最佳地点。
童话之路
童话是理想在创作中得到圆满的最佳方式。
如果有那么一个人,他所寻找的正是别人在真实世界中看不见的路,我们便会想象——他无疑是最孤独的。
可是我们不知道,荒原中一声清晰的回响远比熙熙攘攘人群中的嘈杂来得珍贵,黑夜中的一颗星星远比尘世的浮光繁影来得清澈美丽。
直到有一日他为我们摘来一朵从未见过的奇异之花……来不及听我们的惊叹,他又转身回到梦境,他想要,也必须要,再走另一条未曾涉足的路。
对于艺术家来说,他永远在这路上。
然而真正穷尽了自己并不是一种幸福,倘若我们能说,“我这一生都在路上”,那已经足够了,这代表我们永远生活于精神的童年。
童年,我们在脑海中描绘着路,未被踩踏过的花园总是纯洁美丽,第一次推开的门总是充满惊奇,第一次发现的隐密小径反能通向未来——他们不会厌倦找寻。
第一次听到《千与千寻》这个题目,就会令人充满遐想,也许从故事内容上来看,并不存在“在路上”这个特点,但它正具备了在路上最重要的本质——“寻”。
千寻从快活的童年突然闯进了充满荒谬的世界。这世界种种怪诞的现象却正是对现实世界的异化表现。父母因而变成了猪,而情形正是这个样子,浑浑噩噩地寻求物质与猪无异。孩子开始担心他们还未到来的未来。
统治这个荒唐世界的代表人物——汤婆婆,勒令千寻从名字中除去“寻”这一字,正是代表了这个无望的世界准备剥夺走孩子的童年,因为“寻”便是童年的特质。
“千”与“寻”两字的结合,正体现了艺术家强烈而执著地挽留童年之心。
童话中有许多明确以“在路上——寻找——寻得”为线索的故事创作,而且在很多时候“寻找”与“回到”这两者之间往往有殊途同归的意境。
小王子回到了他的星球,寻找青鸟的孩子终于发现青鸟就在身边,绿野仙踪中的孩子们各自找回了自己宝贵的东西,爱丽丝醒来了……不同的是,他们虽回到原处,却已不是原来的自己,这条路上经历的一切或多或少改变了他们。
因为这是一条充满分岔的路,走路的人不断迷路,不断冒险,以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方向。
还有什么故事比我们的古典名著《西游记》更具代表性呢?在这篇魔幻主义的童话里,九九八十一次磨难,看似这些歧路是为了诱惑消磨主人公的勇气而设的,其实却是为了巩固其信念而设的。
盘丝洞,白骨山,商人的星球,自我的星球,颓废的星球,玩乐园,回忆园,夜宫,等等等等无数条来源于想象,又来源于现实的歧路,无一不在引诱主人公偏离最初的梦想。
可是不用担心,童话总能具备这样的力量,故事很少有失望的结局,因为童话正是在梦想中的。 我们大人会说,梦总会醒,失望的那一刻终会来临,孩子之所以有童话,因为他们仍小,我们不忍心让他们过早品尝失望。
但一部好的童话总可以延续他们的梦,或者他们可以说:“我的梦想是真的,而那些歧路都是虚假的,骗人的。”这句话同样具备真实的力量。
那些众多的歧路也是人们造的,只不过因为大家都如此,所以看上去才像是现实,而怀着梦想的人总是太少,所以大家才指出——他们脑袋中装的是虚幻的梦境。
至此——
我们突然发现(又惊又喜地感到)——我们正在其中生活着的——即这个触手可及的世界,这个我们不认为有童话存在的昭然现实,它们正是童话,无疑就是那曾在书本中详熟的那个童话世界,确确实实。
世上的所有烦恼,失望,迷失就是童话中的歧路,而我们便是那个小小的寻梦者,是千寻,是小王子,是孙悟空,是不断寻找青鸟的孩子。
在现在,许多大人也爱读童话。我敢说,他们也正隐隐地发现了这个秘密——整个世界便是《在路上》的童话。
只是,在这部世界的童话中,我们没有神仙与天使的护佑,我们不可能以一当十,不可能拥有童话般的结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