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有关国内商业银行的印象中,银行无论是“大病”还是“小病”,很多时候都是让咱老百姓掏腰包埋单。国家的钱就是老百姓的钱,国家出钱给银行治“病”,就是集中老百姓的钱给银行治“病”。
不过,这一次银行治“病”是直接让咱老百姓从腰包里拿钱了。这就是7月1日一些银行开始推行的小额账户收费和借记卡收费。
其实,无论是借记卡收年费,还是小额账户收管理费,都是银行如今意识到自己在这些方面“病”了。病了当然就要治,也就是要整顿借记卡市场和存款账户。于是,一些银行想出了“自己生病、上帝掏钱”的“高招”。
但是,问题是,银行的这些“病”是怎么得上的?能让咱老百姓支付治“病”的钱吗?
2000年前后,几大银行掀起发卡大战,一些银行像卖保险一样推销自己的借记卡,有的在人流集中的地方摆起摊位,有的给单位主管财务的人员以回扣,无孔不入,优惠多多。那种岁月,银行只管拉你领卡,不管你是不是用卡,也不管你一个人能用几张卡,当然更不会考虑自己的成本问题……结果,不少人手中多的时候持有数家银行的十几张卡。
在银行卡良好的用卡环境还不完全具备的国情下,一个收入有限的工薪族,持有数张乃至十几张不能透支的借记卡,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大量的睡眠卡和小账户。如今,银行觉得“它们占用着银行大量的信息、数据空间,导致银行业巨大的资源浪费”,于是一改发卡时免收年费的承诺,希望通过收费来净化银行卡市场,给老百姓的感觉可不就是“当年你发热生病,今天我掏钱买药”吗?
小额账户的大量存在,道理也同样。其实,以目前如此先进的信息和网络技术,在存款实名制的政策前提下,每个公民在同一家银行只准其开立一个活期存款账户,完全能够做到。但是,不少银行基层单位当年出于吸引存款的需要,再加上银行内部管理的不到位,没有注重账户信息的内部共享,在开立银行账户没有任何限制,拣到篮里都是菜,结果许多客户开立银行账户后长期并不使用,银行系统在办理每笔业务时均需对这些账户进行扫描、识别,并需长期备份、保管这些账户的历史数据。的确,这些账户占用了银行系统巨大的空间,延缓了系统的运行速度。但究失策之因,板子无论如何是不能打在百姓身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