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得非常好!
“我们往往在付出感情的同时,也加入了过多的‘自我对他人的要求’往往预先‘假设’、‘想像’著对方可能有的回应和表现,并且期待,甚至要求这种种‘假设’随著个人意愿而成为事实。一旦意愿不能实现的话,愤慨、不满、失望、猜疑等种种情绪由是而生。当失望、猜疑的情绪生起后,我们便会开始觉得自己不被关心、重视,一股强烈的、对‘自我’的执持不放,使得这种‘感觉’一再加强,也就会自怨自艾、自怜自叹起来。”
“我们可以这样说:互爱关系是不把所爱的人视为自我的延伸,而将其视为一独特且永远美好的个体—可以彼此表达自我,是两个自我的融合,但却不必担心自我的迷失。”
“感情并非被‘制造’出来的。当我们对人生起关怀,而对方也自然地回应时,这将令我们产生一种愉快的情绪,一切本来都是那么自然,同时也是无常的,终于会过去的。但是,往往这种愉快的情绪将被强烈的‘捕捉’并且期盼它能不断延续—‘常’而保持不变;于是乎我们企图‘制造’感情。事实上,这不是感情,是执著、是渴求、是贪。”
有同感。世间的烦恼多因作茧自缚,更多的期望,更容易患得患失,如能努力精进而不执着于结果,也即顺其自然,我想,大家的心境会轻松开朗许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