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报纸新闻标题用的比较频繁的词是“相当”。这当然是宋丹丹今年春晚的小品给“闹”的,入正月之后,大伙就都跟起哄似的“相当”着,不厌其烦。说实话,前几天,我就开始腻歪这词了,躲都躲不开。
估计最近和我有相同感受的不在少数,我也敢断定,在过几天,反正超不过正月十五,谁在提这俩字,就一准显得特土鳖了。所以,有这爱好的和说成习惯的,还真得抓点紧,拼命用用。要不然,过了这劲儿,再磨叽,容易让人讨厌和瞧不起。不过,我想谁再这么继续密集着“喷”上些时日,也用不着别人的白眼,自己就恶心了。
可话说回来,实事求是地讲,这词用“大茬子”味儿的沈阳口音表现,还是非常有“笑果”的。而我见识到的,把它幽默化的第一人,决不是什么明星大腕,而是一个叫毛毛的姑娘,在开玩笑时,她顺嘴溜达出来这么一句,记得当时她的原词是“那是相当凑合”了。把我乐够戗。再听见就是很长时间以后,就是去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上,冯巩和朱军在舞台上“艺术人生”,巩哥使“包袱”时,仿佛不经意地用了“相当凑合”,但效果一般,没有他那把酒杯里剩酒说成“养金鱼呢?”“养海豚呢?”流传得广泛。听说他是喜欢用小本子记录搜集民间嘎话的,那这个没叫得太响的小屁嗑,差不多就是“搜”来的了。按我分析,他用这“活”没顶住,反被今年的宋丹丹超了,原因有三点,一是他没注意“倒口”(这话用京腔说是缺乏东北方言的那种独特威力的);二是他照搬了后面四个字,而忽略了前面“那是”两个字的辅助作用;三是不得不承认 “重复就是力量”,宋丹丹“重复”得还是非常有节奏、有韵律的,卯得也特别足,摆明了叫是要“彩儿”。
絮叨这些,我是想把抛笑料比喻成烹饪。像冯巩那么使,就是“小炒”,清爽可口,但味道肯定不会特浓;像过去马三立那么“逗你玩”,应该算“炖”,等的时候长,出锅慢,但保证入味,香气氤氲;像宋氏丹丹这么“三翻四抖”,得说是“炸”,火大油厚,脆香可口,吃着过瘾、长膘,可是,吃多了,特别容易被腻住,而且对消化系统以及身体的其它机能有伤害。
如今,被宋丹丹“炸”火了这词儿,还在油锅里翻滚,虽然不及前几日那般热烈,但还强努着博人一笑。可无论怎讲,也是强弩之末了。大家都知道,油炸食品过火是会糊的,到时再送进口中就苦了。所以,我总以为,任何东西都不可太过,过犹不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