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人说,这世界上卖豆子的人应该是最快乐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永远不必担心豆子卖不出去。
一个法子是:豆子卖不出去,可以磨成豆浆;豆浆卖不出去,可以制成豆腐;豆腐卖不出去,变硬了,就当作豆腐干来卖;豆腐干卖不出去,就干脆把豆腐干腌起来,变成腐乳来卖。
另一个法子:把卖不出去的豆子加水,几天后就可以改卖豆芽;豆芽卖不出去,就干脆让它长大些,变成豆苗来卖;豆苗卖不出去,就再让它长大些,移植到花盆里,当作盆景来卖;盆景卖不出去,就再次移植到泥土里,让它生长,几个月后,它会结许多新豆子,想想看,那是多么划算的事?一颗豆子现在变成了上百颗豆子!
犹太人的这个故事并不是要教我们怎么做豆子生意,而是一种启发——要让一颗豆子呈现它的价值,方法不止一种。那些愿意改变自己固有的想法和做法,勇于尝试新的方法的人才会获得成功。
这种可贵的人格特质,在“和孩子一起迈向卓越”的八把金钥匙中,我们称之为“弹性变通”,它指的是:为了达成心中的目标,愿意改变自己的习惯,并接受和尝试新的方法。
这其中有两个关键的因素,第一是“目标”,即我们对孩子的期望;第二是“习惯”,即我们在教育孩子时常常会用并形成惯常的做法。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们常常会产生无力感和挫败感,跟这两个因素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比如,孩子有咬指甲的毛病,家长便把他的手拿开并告诫:“不许咬指甲,又脏又难看”,结果没过一会儿,孩子又开始咬,家长又用同样的方法制止,一来二去,我们就会听见家长对孩子说:“我都跟你说了一百遍了!你怎么还……”
如果给家长们的常用句型做个排行榜,这句话铁定荣登榜首,因为它几乎应用于孩子的生活、学习、玩耍等各个领域。这个有趣的现象倒值得我们琢磨一下:一个方法用了“一百遍”都没有效,为什么大家还一直固执的使用?这到底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家长的问题?
这听起来可能有点令人尴尬,但如果我们明白这是“习惯”在作祟,如果我们愿意去改变自己惯常的做法,尝试新的方法去教育孩子的话,很快就能有所改善。
再比如,一个女孩子进了新的中学,新同学都很活泼外向,她受了环境的影响,也变得越来越外向,甚至可以和男同学们很玩得来。这时候当家长的就觉得不对劲了,对女儿说:“女孩子就该文文静静的,整天和男同学疯闹在一起像什么样子啊!”不说不要紧,一说,这女孩子就该郁闷了:“我到底做错什么了?为什么不能男同学一起玩?我哪有疯闹啊?”接下来可能就要跟父母闹别扭打冷战了。
这几乎是所有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要面对的问题,通常是因为在学习、交友、爱好与理想等方方面面,孩子的想法和行为不能满足家长的要求,表现为家长语录就如“你这么想就是有问题!”、“别跟我说那么多了,我说不行就不行!”、“你看看有谁象你这样啊?”……而表现为孩子语录就如“您根本就不理解我!”、“我们班的人都这样。”,更严重的是一句话都不说,您要说您就说吧,我该怎么做是我的事。
要破解这些令人挠头的问题,我们必须清楚的是,教育的“目标”到底是什么?让我们问问那个女孩子的家长:您的目标是要把女儿教育成您想要的乖乖女,还是顺着她的天赋潜能,让她成为她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教育孩子不是捏泥人,而是赋予孩子认知自我和认知世界的能力,孩子只有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才会是快乐的。
这个观念至关重要,当我们想“弹性变通”的改变教育方法,进而改善教育效果的时候,我们先要问自己的是,我们的教育观念是不是已经固化成了一个不合时宜的“习惯”?
当我们用不同的角度去看一颗豆子的时候,它不再仅仅是一颗豆子,它开始拥有无限的潜力和无数的可能性。教育也是同样,当我们“弹性变通”的去看待孩子的成长,“弹性变通”的去尝试更好的方法,我们相信,孩子所拥有的将是一片广阔的天空,这样的孩子必将是幸福的,也必将是卓越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