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領導」的人非常多,角度也各有不同,我個人的觀念是:多知道一種,就可以多一種選擇。
我個人不崇尚「排他尊己」,我從「NLP」角度談「領導」,出發點也只是提供企業主管多一種參考與選擇而已,絕非提倡「我是他非」。
我從「NLP」談「領導」,其實建立在很多假設前提上,比如說:「領導」的目的是創造自己與別人的幸福。談到「幸福」,我也有一些假設前提,比如說:我們的生命是多層次的,每個層次都是生命的一個面向;生命是完整的,只關注自己的局部,「幸福」就難免有些遺憾。所以,之前花了很多篇幅談常為企業主管所疏忽的身體、健康、深層意識…等課題。
談「幸福」的時候,我又提出「終極幸福」的概念。波士特(Polster)曾經說過:「力量就在現在(Power is in the present)。」,很多人也開始重視「活在當下(Here & Now)」,「活在當下」原本也是通達「自我疆界」所提到的「第九層次」,非常絕妙的一條路,但是如果把它當成「及時行樂」、「現在快樂就是一切」、「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現在擁有」…,那就到其他層次去囉。
如果選擇「終極幸福」,那麼,探索自己的深層課題,成就自己的使命,就是一條很值得參考的途徑。每個人的課題不一樣,也不一定只有一個,自己深層意識的課題,一定都投射在自己的經驗裡,「從自己的經驗去尋找自己的課題」一直是極佳的策略。
我曾於自動化服務團擔任自動化二處經理,當時,我帶領處裡的同仁的做法,大致上可以用這些辭來形容:犀利、追根究底、對事不對人、與大家一起投入、嚴厲、堅持專業、講究效率、要求績效…。1987年服務團併入生產力中心,經理職銜沒了,我就和昔日處裡的同仁都是一樣的職級,一樣是第一線服務顧客的顧問,但是,每次與他們相處,他們對我是「敬重有餘」,但是,「心理距離」卻非常遠,不是很溫暖、親切的同事情。
他們的反應就像一面鏡子,清楚地投射出「當初我如何與同仁相處」的結果,這給我相當的震撼,我內心有一個很清楚又強烈的聲音:「這樣的關係絕不是我要的,我希望同事相處,不論是上司、部屬、或同仁,都應該有人性的尊重與關懷。」
因此,我徹底檢討自己、改變自己,也消除了我內心的遺憾。這是我諸多發現自己「工作面課題」其中的一次經驗。
有一次,我接到一封mail,描述一部不知名電影的內容:
有人死後到了天堂,天使請他坐在許多電視螢幕前,接著螢幕裡就開始播映他的一生。他發現,只要情節一到他「逃避」甚麼事情時,就有一部螢幕畫面會停格,螢幕一部接一部地停格,幾乎都快停光了,終於,他的一生播映完了。
天使們看著所有停格的螢幕,經過討論之後,告訴他:「你在這一生中,缺乏了『愛與勇氣』,所以我們要請你重回人間,把『愛與勇氣』學會之後,再回到這裡來。」
電影畫面一換,這個人又出生為人,重新經歷許許多多的「人生」,學習著「愛與勇氣」。
這部電影的情節當然不會是真的,但是,它卻是一個很好的隱喻。我多次提到「領導最好能成就自己的使命」,這樣能創造自己的「幸福」。但是「成就自己的使命」,到底和創造「別人的」幸福又有何關係?
從表層來看,人與人的關係就像大海中,一個個各自獨立的「孤島」,肚子餓了,別人無法幫我們吃飯;生病了,別人無法幫我們吃藥…。但是,如果從深層意識來看,每個各自獨立的「孤島」,在隔離彼此的海面下,彼此的底部,都固結於共通的地殼上,原來每個「孤島」都是「整體」的一部分,這個「整體」包括了:群島、地殼、海洋、天空…。
領導如果忙於經營「孤島」,固然也是一種選擇,但是,如果能開始覺察自己的心靈,當我們越來越清楚自己的各個層次,越來越清楚自己深層的課題和使命,越來越清楚自己的「深層願景」,就越接近彼此相連的「地殼」、「核心(Core)」,那麼,成就「自己的」使命,不但能夠成就「自己的」幸福,很奇妙地,也能夠吸引更多人、更激發成員的熱忱、幫助別人更成長、更邁向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