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曲》
一、引子
打呀么打呀,来打工呀!……
面对一张张打工仔、打工妹的脸,总想起老家很久以前彻墙工打夯时喊的一种古老的号子:打呀么打呀,来打夯呀!……
打工潮和上山下乡、文化大革命一样成为中国时代的步伐,特殊的运动。在这种社会洪流中,注定一部分人的命运要随着洪流而上下翻滚。不知是被这股浪潮的吸引,还是被推动,不知不觉也站在了这股浪潮的边缘,感受这股息息地打工浪潮。
站在天桥上,桥下便是一劳务市场,这场所便是打工仔的第一驿站。
市场本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当和劳务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买卖劳动力的场所。这一场所并不罕见,当人变为商品时这种场所便应运而生。在中国古代便有之,《红楼梦》中大观园衰落后,府里的佣人多数就是从这种市场打发的。只是在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劳动者成了社会的主人,这种场所才稀少了起来。而今有10多亿的人要生存、吃饭,当无别的物质去交换,换取生存的资本时,劳动力便成了唯一可出售的东面。在卖者多而买方少的情况下,并不是所有的劳动力都可随时随地出售出去的,而人是每天要吃饭生存的。于是人们纷纷从偏远的农村、城镇,涌向经济发达,劳动力需求多的沿海地区,由此便形成了打工潮,这种劳务市场也就多了起来。
看不清一张张脸,有胖的、瘦的、白的、黑的、长的、园的、男的、女的。。。。。。年龄十七、八岁的居多。但每个人的脚步都是急匆匆的,肩上的包袱,使得脚步又有些沉重。
最先迎接这群人的便是“摩的”,每当有车停下,他们便箭一般的冲向车门前,当有人下车便扯着嗓子叫着一些似懂非懂鸟语招揽乘客。这些人也都是清一色先期到来的“打工仔”,他们似乎对女孩子情有独钟,每当有女孩下车,他们便尾随其后,不停的招揽,还不时用一只又粗又黑手去强行拉一把小女孩嫩白的胳膊,直到吓的小女孩快步躲开。
接下来迎接的有开餐馆的、发小广告的、卖药的……都显出同样的热情。
劳务市场门前格外热闹。一个大大的牌子上面挂着耀眼的横幅:####劳务市场。牌子上贴满了各个招工名目:XX厂招普工,年龄18—25岁,初中文化,身体健康,工作12小时,月薪600-800元等,牌子下方不起眼处歪歪的写着:门票10元。牌子旁的高音喇叭播着诱人华美的广告词语,牌子前面一张桌子,桌子前面挤满等着卖票的人群,几位工作人员麻利的一边收着钱,一边撕着门票。
当他们一手拿着门票,一手托着沉重的行礼踏上劳务市场的台阶时,脸上的疲惫似乎一扫而光,恍惚等待他们的是梦一般的天堂,越过这道门坎便可进入。
看着这些一张张稚气未脱的脸,我想起了回游的大马哈鱼。每年一群群刚孵出的大马哈鱼苗,带着他们的好奇、梦想、天真从长江游向大海。沿途经历他们所不知也想不到各种鱼虾、水鸟、渔夫等等捕杀,当到达大海时剩余的不到万分之一。它们年年如此,也不得不如此,如不奋力游到大海,它们将无法生存。为了生存又摆脱不了充当其它鱼鸟食物的命运,这就是自然法则。
夜暮降临的时候,桥下、树下、屋檐下,零零散散地躺着一些头枕行礼的打工仔,这些一定是没找到工可打的打工仔。带着他们的疲惫和梦想进入了梦乡。
在夜色中,耳边不禁又响起那古老的号子:打呀么打呀,来打工呀!……
|